全球央行货币存量仍超正常值 欧元区QE是痴人说梦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0-30 07:36:06

  有评论文章指出,全球各主要国家的10年期国债利率介于0.311%(日本)至2.639%(澳洲)之间,都显着低于格林斯潘所称的常态利率的下限(4%),因此全球各国央行显然让货币存量超过正常水准了。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金融海啸期间,美国实施了三轮的量化宽松(QE)政策,让美联储的资产负债从不到1万亿美元大幅扩增为先前5倍的4.5万亿美元。大致而言,美国靠着大量印钞票,让经济复苏得以确立,就业大幅好转,失业率降至5.1%,已经达到充分就业(失业率介于4.8%~5.2%)区间,新屋开工率也达到2007年金融海啸前的水准。依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央行放出巨量货币,且劳动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物价膨胀(inflation)压力势必接踵而至,美国美联储接下来的行动应是升息。虽然美国美联储喊升息喊了大约一年,却因消费者物价年增率一直未达美联储所订的2%目标,在没有物价膨胀威胁的情境下升息,岂非师出无名?

  至于欧元区则自金融海啸以来,历经欧债危机,再遇到希腊倒债威胁的闹剧,经济复苏的脚步走得踉踉跄跄。欧洲央行(ECB)向美国美联储见贤思齐,弄了一个欧版的QE,计划自2015年3月起,每月购债600亿欧元,至少持续到2016年9月,总规模1.14万亿欧元。ECB于本月22日召开利率例会时,总裁德拉吉暗示12月可能会再扩大QE,以便达到消费者物价年增率2%的目标。以往全球央行的首要任务在压制物价膨胀,而且物价膨胀率与失业率按照短期菲律普曲线(Phillips Curve)是相互取舍(trade-off)的关系,目前全球几乎都笼罩在低物价膨胀率的乌云下,相对应的是高失业率。换言之,如今全球央行不再对抗物价膨胀,而在积极拉抬物价,以便减少失业。

  传统的货币理论告诉我们,越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产出,势将造成物价膨胀。全球的货币存量究竟是过多还是不足?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Fed)前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表示,“常态”的殖利率水准应介于4%~5%,但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自2008年来始终低于4%,以上周五而言,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也只有2.09%,且全球各主要国家的10年期国债利率介于0.311%(日本)至2.639%(澳洲)之间,都显着低于葛老所称常态国债利率的下限(4%),因此全球各国央行显然让货币存量超过正常水准了。

  然而,传统货币经济学的所得方程式MV=PY,M代表货币存量,V代表货币的所得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准,Y代表经济社会的产出或GDP。当M过多,而Y偏低(就业低导致产出少),则除非V偏低,否则P(物价)应该上扬。何以会有物价紧缩的现象呢?(文章来源: 台湾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