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观察 > 正文

金融务实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2014-12-03 11:05:4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0 点击: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正进入务实合作新阶段。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金融需求与发挥上合组织银联体等作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上合组织银联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动作用,以促进“上海合作组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能源互动发展为切入点,兼顾“亚欧大陆经济整合”的战略研究,并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建设结合起来,是打造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金融务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亚欧大陆经济整合的有效手段和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

如何加强上合组织金融合作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年前习近平主席根据解决市场需求问题首次提出的国家战略的伟大构想。中国积极推进上合组织金融合作不仅有助于我国多元化能源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成员国联手防范金融危机、有助于推动区域经贸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同时,可以相互借鉴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虽然上合组织在金融合作的平台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合组织的金融合作需要俄罗斯的积极配合。对于俄罗斯来说,上合组织的安全功能更为重要。而俄罗斯在区域内的经济主导作用则主要是通过独联体空间内的次区域合作来发挥的。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尝试采取“以双边合作突破多边瓶颈”的迂回战略。特别要注意加强与俄罗斯多方面的双边合作。从金融合作的角度讲,我们可以从意识形态上以金融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拉近与俄罗斯在“对抗美元的战线上”的“战友”关系。不要刻意地渲染人民币与卢布之间可能存在的竞争关系,而是突出在共同的假想敌人“美元”面前的合作关系,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支持对方的合理诉求。

人民币在上合组织区域化中遭遇了来自卢布的强大竞争,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考虑像当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推进美元国际化进程一样,先通过援助性贷款向各成员国提供人民币,然后通过本币结算来使各国使用人民币进口中国商品,以求一定程度上推动人民币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区域化。

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突出经济发展“异质性”也是制约金融合作的因素,而鉴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区域内相对而言是最好的,发展推进上合组织的金融经济合作符合我们的根本利益,所以可以适当考虑“先付出、后收获”,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技术突破、产品创新等方面先期多投入一些人力、物力、财力,帮助相对弱小的成员国的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以求互利双赢、共谋发展。

对于上合组织金融合作与发展的方向性政策,可以拓展上海合作组织区域金融合作的空间及战略思路,采取以 “中俄联合开发银行”为依托扩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开发银行”,以中巴货币互换为模板推进人民币结算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网络建设”,逐渐形成人民币“交流”的氛围,加强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货币政策协调等战略思路。其他可以挖掘的合作空间还有“能源金融”领域的合作和建设区域性贸易结算支付体系等。

如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金融保障

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金融需求与发挥上合组织银联体等作用结合起来。金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如果全部依靠中国的金融支持显然不是最佳方案。建议现阶段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国开行和即将成立的“一路一带”基金作用,今后发挥金砖银行作用,形成“四位一体”的供给渠道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金融保障。这要比成立“上合组织银行”更容易运作,见效也更快。

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加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能源合作结合起来。能源领域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上合组织成员国既有能源资源国,又有能源消费国和过境运输国,具有巨大互补优势。能源合作是上合组织经济合作中最具吸引力、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要争取早日建成能够惠及各成员国的多边能源合作平台,推动国际能源结构治理。中国一向是上合组织能源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在上合组织能源合作中,中国既具有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国家关系优势,又具有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我们要赢得与上合组织国家的能源合作主动权,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是一个良好的平台。上合组织国家的能源合作,既是中国能源国际化、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成果,也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之成功所在。

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需求作为与中国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八路”布局结合起来。形成“铁路、公路、输油管、输气管、电信线、水路、电力线、航空线”等八条线路,是中国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可能通道。具体开辟哪些通道,开通的优先顺序,如何构造线路综合通道等,都是急需事先明确的问题。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非常务实和深入,因此,充分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八路”决策和实施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作者系国家开发银行金融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编辑 王梓 廉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股市火爆千亿银行理财撤离楼市争抢A股定增产品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中国财经时报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