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中美学生领袖展开“一带一路”对话
2015-07-19 19:10:01   来源:央广网   评论:0 点击:

   央广网北京7月19日消息(记者王楷)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铺开,如今在学界,从全球化视野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既离不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密切合作,也需要得到美国在内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7月18日下午,来自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12名留学生和11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一起用中文,就“‘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圆桌对话。

   斯坦福大学学生尹尚剑在发言中说:“现在美国政府常用抽象和笼统的语言来谈论中国的进步,但是‘一带一路’是一个让美国开始了解中国发展以后具体情况的机会。这个情况可能为21世纪的中美关系奠定基础。”

   北卡大学学生马理认为:“美国的传媒只讨论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对美国有什么坏处。这是十分过分的。因为只会让美国人越来越害怕中国。”

   针对有观点认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潜在目的是压缩美在亚洲影响力,挑战其“超级大国”地位,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沈子傲予以了反驳。他称中国的“一带一路”并不是对冲美国的战略东移,“一带一路”建设是为实现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美国对此有误解,中国此举是从自身发展和沿线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的。

   而来自耶鲁大学的朱豫同学则从社会文化和观念变迁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她说:“对于这个话题,我认为最有趣的是关心新的丝绸之路会对中美双方有什么影响的问题,换句话说,中国的文化、社会观念、历史等会怎么影响这个新跨国倡议。”

   实际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如何消除两国误解,深化互信,是在座学生们讨论的焦点。

   此外,当天参加对话的美国学生都使用中文发言,不少人已经在美国学习了3至4年汉语,表达清晰流畅。来自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经济系的谭迪福说:“来参加这次对话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一带一路’的认识,也是一次用汉语来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现场点评专家、美国CET学术项目学术主任冯禹说用“难能可贵”形容此次中美学生圆桌对话。他说,“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如今已越来越重要。在我看来,汉语很可能会在15年内变成和英语近似的强势语言。美国的联邦政府也已经看到这种趋势,就是要培养能使用中文等战略性语言,具备独立研究能力、高水平的研究人员。”

   人文交流是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识的“探路者”、深化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的“铺路者”。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尤其需要我们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沟通。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对话。

相关热词搜索:中美

上一篇:胜利股份控股股东增持201万股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