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瞄准万亿市场,平安普惠宅e贷破解有抵押贷款难题
2015-09-09 14:17:26   来源:综合   评论:0 点击: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哪里有客户痛点,哪里就有颠覆性创新。即便是房屋抵押贷款这种重线下服务的传统金融产品也不例外。近期,持续发力...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哪里有客户痛点,哪里就有颠覆性创新。即便是房屋抵押贷款这种重线下服务的传统金融产品也不例外。近期,持续发力信贷万亿市场的平安普惠祭出了一款名叫“宅e贷”的杀手级产品,将房屋抵押贷款互联网化,引领传统有抵押贷款行业进入“在线时代”。

  传统房抵贷的客户体验之痛

  “长期以来,房屋抵押贷款受限于人工审批及门店资源等因素,普遍存在申请麻烦、审批及评估过程冗长、重复抵押等客户体验痛点。”平安普惠有抵押贷款事业部总经理秦福荣表示。

  据了解,传统房屋抵押贷款一般采取申请、审批、面签、抵押、动用的常规流程。以在银行机构办理的房屋抵押贷款为例,一般都要求客户出具房产证、收入证明、营业执照、征信报告等十几份资料,光把这些材料上交齐全就要大费周折。

  此外,由于传统金融机构采取人工审批的方式,审核时间难以控制,再加上对抵押品的评估须考察、评定多项指标,等个3~5天也是家常便饭。至于面签流程,虽然看起来这是临门一脚,但却可能需要三番五次地去银行确认抵押细则,等到抵押100%完成银行方可确认放款。

  目前,在银行机构办理房屋抵押贷款的放款时间需要10-20天,即便是手续相对比较简单的小贷机构也需要8-14天。同时,贷款机构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服务客户,提高的经营成本自然会转嫁到客户身上,普惠金融难以推进。

  “互联网+房抵贷”的颠覆效应

  “我们希望有抵押贷款也可以像在线理财产品一样摆脱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申请和购买,而宅e贷通过首创O2O2O模式将这一想法落地。”秦福荣表示。

  传统房抵贷业务下,客户需要为名目繁多的申办材料四处奔波,而通过平安易贷或平安寿险手机APP,客户可以24小时一键申请宅e贷。“这是一款互联网化的产品,实质是对传统抵押贷款销售渠道的一次革命。”秦福荣称。

  在抵押贷款市场,抵押速度和放款风险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传统金融机构为了将风险降至最低,通常会采取多重审批的方式。而宅e贷通过线上自动征审平台加速审批流程,完美诠释了一切从简从快的互联网精神。

  “秒懂”的实现依托于大数据的经营和创新,据悉,宅e贷系统后台通过平安集团大数据分析综合评估房子的价值,从而实现在线审批。业内专家指出,宅e贷以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科技手段,让普通大众可以随时随地、简单方便地享受普惠金融服务,其模式可视为普惠金融的“创新普惠”。

  事实上,宅e贷力图将“方便”进行到底。以往,房产评估通过后,客户去门店面签或者去房管局办理抵押手续,经常需要往返多次。“通过移动服务车,客户快速来到我们的线下门店实现面对面签约,随后将有专属服务人员直接将其带领至房管局。如宅e贷的第一位客户仅仅4个小时就获得了40万元的贷款。”秦福荣表示。

  此外,有别于传统抵押贷款,宅e贷支持循环动用,办理一次抵押即可享受多次借款支持,受用期长达5年。既解决了传统房屋抵押贷款重复抵押的问题,满足客户多次融资需求;又极大提升了资金规划、资产配置的自由空间,真正“盘活”了客户的不动产。

  掘金万亿房抵贷市场

  目前,市场上以房屋抵押贷款为主的有抵押贷款业务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国内房屋抵押贷款有约23万亿元的潜在市场,这是一块亟待深度挖掘的大蛋糕。

  截止目前,宅e贷覆盖了全国近20个省市的45个城市。秦福荣表示,自8月17日上线以来,宅e贷在线申请人数超过2万人,通过审批的额度高达27亿元。

  虽然蛋糕很大,但要通过互联网抢食这块大蛋糕并非易事。宅e贷之所以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与平安普惠在大数据、线下网点、合作伙伴等领域固有的强大资源不无关系。据悉,平安普惠员工总数接近3.3万名,门店数近700家,覆盖全国近150个城市,再加上来自平安寿险80万的业务渠道合作资源,其强大的线下网点和服务团队正是宅e贷O2O2O模式落地的坚实后盾。

相关热词搜索:普惠 平安 抵押贷款

上一篇:高清:一架英航客机在机场跑道起火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