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总理批示加快发展新能源车 产业再迎利好
2015-10-23 09:10:12   来源:财经时报   评论:0 点击:

  据中国政府网10月22日消息,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座谈会22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据中国政府网10月22日消息,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座谈会22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优化配套环境,创新商业模式、扩大先进适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应用,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新路,为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注入新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落实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公平市场秩序,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加快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努力实现2020年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新能源汽车强国。

  马凯充分肯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实施以来取得的喜人成绩,全面分析了今后时期面临的风险挑战和困难问题。马凯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快把新能源汽车搞上去。要抓住动力电池这个核心,明确近期发展路线,实施锂电升级工程,完善研发测试条件,推动电池技术早日实现革命性突破。要突破充电设施制约瓶颈,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标准规范,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商业创新,加快建成适度超前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要打破地方保护壁垒,取消限行限购,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全国市场。要强化企业内生动力,研究制定燃油消耗量管理办法,建立油耗积分交易制度,形成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分省区市负责同志,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代表参加会议。

  业内分析认为,中国2015年实现2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然无忧,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持续走高,将带来包括整车、充电桩、锂电池上下游等在内的诸多细分产业站上“风口”。

  在日前举行的比利时世界客车博览会上,来自中国宇通公司的纯电动客车,被法国最大的客运公司“相中”,有望成为这家公司未来十年新能源客车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此举意味着,我国新能源客车有望规模性进入国际市场。

  充电桩只是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的一个核心业务,随着新能源动力汽车的普及,不光充电桩业务得到发展,围绕新能源动力汽车的产业链衍生出的新业务均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建议投资者跟踪充电桩业务以及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股,这些板块可能是四季度反弹的主线索。

  9月份新能源汽车生产28324辆,销售28092辆,同比分别增长2.1倍和2.2倍。1-9月份,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44284辆,销售136733辆,同比分别增长2.0倍和2.3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新一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举措,打造公平规范便利的营商环境;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确定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措施,促进调结构扩内需。

  受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增长以及全球碳酸锂巨头FMC公司提价影响,13日国内碳酸锂企业报价继续上调,幅度最高达10%,年初至今市场累计涨幅近30%。另据中汽协最新披露,9月份新能源汽车生产2.83万辆,销售2.8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倍和2.2倍,延续高增长态势。机构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给碳酸锂带来的新增需求将超过1万吨,行业供需格局继续改善,拥有锂矿资源、从事碳酸锂深加工等企业,将获得市场扩张机遇。

  新能源汽车依旧是汽车市场的最大亮点,继8月份取得超出市场预期的表现后,9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单月销量历史新高。据中汽协会统计,9月新能源汽车生产28324辆,销售28092辆,同比分别增长2.1倍和2.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365辆和19228辆,同比分别增长2.7倍和2.9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959辆和8864辆,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1.3倍。

相关热词搜索:新能源|加快发展

上一篇: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将启动基础工程建设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