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十三五规划的五大猜想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5-10-29 11:36:01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雷鼎鸣撰文指出,中国策略的短板在于如今需要与其他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剧烈竞争,迫使中国从劳动力密集的模式向上攀爬,发展科技密集型制造业。

  中共中央委员会本周召开第18届五中全会,主要议程是讨论和通过第13个五年计划(2016至2020年)。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一切皆由强大的市场力量主导,而五年计划则属于规划经济下的典型产物。它还能发挥作用吗?

  今年,第12个五年计划踏入最后一年。尽管中国经济放缓引发诸多忧虑,但为GDP制定的7.5%增长目标应能实现。在这五年期间的头四年,GDP年均增长为8.04%。即便今年增长率降至6.8%,这五年的年均增长仍将达到7.79%。

  二三十年前,全球其他地方没多少人注意中国的计划。但时移世易,现在全球观察家都猜测中国将推出什么经济新政策。本月早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议在利马举行,中国经济政策便是讨论焦点所在。 IMF首席经济师莫里斯.奥伯斯法尔德(Maurice Obstfeld)指出,全球经济受到三股强大力量牵扯:中国的经济转型、商品价格下跌,以及美国快将实行的货币政策正常化。

  奥伯斯法尔德所言甚是。世界不能再无视中国的计划,因为其成败将对其他经济体造成多方面影响。本周的五中全会将讨论中国如何应对重大的结构转变。我认为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至少应探讨五个问题。

  首先,中国采纳的发展策略与印度迥然不同。中国借助其庞大的廉价劳工,大量生产及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由此迅速而直接地为大批从乡村移居城镇的民工创造了就业机会。而印度则积极发展信息科技产业,受惠的主要是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而非普罗大众。

  中国策略的缺点,在于如今需要与其他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剧烈竞争,迫使中国从劳动力密集的模式向上攀爬,发展科技密集型制造业。新五年计划的部分议案很可能关于如何更有效地推进这种转型。

  第二种结构转变在于从制造业及建造业转型至服务业。 1980年,服务业仅占GDP的22.2%,但去年升至48.1%,超过制造业及建造业所占的42.7%。中国的服务业也许永远无法与香港的90%看齐,但其份额势将继续扩大。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扩张的一个好处在于可创造大量职位。制造业发展则可能放缓。也许未来的一段长时间里,采购经理指数将持续不振,电力消耗也将走低,但制造业衰退的影响,将被服务业的扩张抵销。

  第三,中国某些商品产量似乎过多,例如钢和煤碳。产能过剩反映资源分配低效。当某些产品产量过多,其他领域就可能出现资金紧绌的问题。中国许多地区污染严重,反映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要重新平衡产能,就要推行特殊的结构转型。新五年计划必须重新制定处理各种问题的缓急次序,而改善环境应是要务之一。

  第四,大批乡村居民迁居至城镇,向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原本住在郊区的人民,一旦享受到城镇的福利,产能可以迅速提升。 1978年,城镇居民占总人口不足18%,但去年城镇居民比例已达到55%以上。

  人口迁移规模之大,带来了一些令人难以想像的问题。就业市场始终有大量需求;乡村儿童被父母留在老家,经常得不到良好教育,也无法受到充份保障。在中国,这类“留守儿童”估计约有6千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城镇化仍将继续。一个周全的五年计划应该制定恰当措施,处理急速城镇化所产生的问题;而城镇化本身也是结构转型的重要形式。

  最后,“一带一路”构想和人民币国际化,是开放政策的两个倡仪,中国将在未来五年推行。 “一带一路”有助中国出口在基建方面的过剩产能,并为其产品和服务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此外,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下一步应是争取人民币成为IMF的特别提款权货币。预料IMF将在年底做决定。如果人民币获得接纳,中国将制定政策,进一步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香港作为自由港,以贸易、物流和金融服务见长,具备独特的能力,可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作出贡献。然而,中央未必了解如何在这方面发挥香港所长。机遇就在面前,不应等待他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如果香港希望受惠于新的五年计划,就要秉持企业家精神,自行作出创新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