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中国制造何时能成为高品质代名词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6-05-18 14:36:19

为扭转我国“制造大国,品质小国”的尴尬局面,时间根本不允许我国的消费品“品质革命”可由浅入深慢慢展开,而必须直接进入攻坚战。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的消费品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这次消费品质革命的重头戏。在此,特别需要呼吁弘扬我国历史上那种不断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品质的“工匠精神”。

国务院日前的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国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舆论留意到,这次会议新闻稿中首次使用了“品质革命”的提法,为接下来的工作定了基调。笔者认为,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推进消费品的“品质革命”已经刻不容缓,希望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着力打好消费品“品质革命”这场攻坚战。

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特别是消费,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连续几年高于GDP增长,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医保、养老保险等各方面制度都在往前推进。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同比增长10.7%,最终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为主的重大转型征程上跨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与居民消费的增长与升级相伴随的,是消费理念与模式的巨变。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下我国居民的消费已经表现出了现代消费所具有的几个显著特征:第一,消费结构逐步优化。从总体来说,城乡居民已实现了从过去温饱型的消费向小康型消费发展。“十一五”至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逐步向发展性和服务性升级,从满足生存需要向发展和享受需要过渡,农村居民消费范围逐步拓宽,从单纯以吃穿为主的消费格局向食品、居住、医疗、文化等多元化消费方向发展,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且不断演变,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镇居民家庭非商品支出大幅提高,所占比重也显著上升。第二,模仿型排浪式特征正在消失,消费市场正向个性化、时尚化消费转型。所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就是消费缺乏或者没有创新,热点集中,一段时间内,以某种消费为主导,消费者趋之若鹜。如“十二五”时期的汽车爆发式消费和改善型住房等,就属于这类消费。当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衣食住行,消费者对展现自我、突出个性的要求逐渐增强,具体表现为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消费,以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的风格包装自我,以独特的自我形象、气质、风度、魅力立足于社会,对消费品品质要求越来越挑剔。

因此,“十三五”开局之年,摆在政府和国人面前一个最为急迫且复杂的难题就是消费品的“品质革命”。今天,我国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规模已达到了比较充裕的程度。据统计,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其中,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品制造、消费和出口大国。不过,产业规模如此巨大,却难称制造强国,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缺陷越来越刺眼,品种结构、产品品质、品牌培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容回避。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我国正在形成规模可观的中产阶层,他们的消费需求正在向“优”升级。然而,巨大的产业规模却不能与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对接,消费品质量和安全问题遭到消费者的普遍诟病,为此,市场就出现了一方面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卖不出去,另一方面追求中高端品质的消费需求却大量流向境外的“需求外溢”窘况。据统计,近4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以每年25%以上的速率在增长,其中2015年的海外旅游消费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国内消费者海淘的商品多为电饭煲、马桶盖、奶粉、洗护等必备的生活用品。为扭转这种“制造大国,品质小国”的尴尬局面,时间根本不允许我国的消费品“品质革命”可由浅入深慢慢展开,而必须直接进入攻坚战。

其实,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就是这次消费品质革命的重场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的消费品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么?为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增强消费能力,改善大众消费预期,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要求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消费品为重点,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那么,行动计划有了,贵在落实,还要尽快见到成效。同时,加强消费品质量监督检查,不断提高我国消费品安全标准水平。

这场消费品“品质革命”的成效如何,还得看能否打通消费品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实践表明,我国消费品与国外产品的差距,关键就在缺乏科技创新这“最后一公里”。要促使我国消费品生产商去下苦功攻克这“最后一公里”,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更需要政府尽力引导资本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承担国家大型工程的同时,分出一部分实力投入民用消费品的研发。只要我国生产的消费品能像国际上一些新产品一样让消费者产生“质量上乘、体贴入微”的效果,那么消费者自然就会形成“首选国货”的消费观念。

在此,特别需要为弘扬我国传统的“工匠精神”而呼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中国古代工匠对于大到一项工程、小至一个工具的发明,都是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做事,这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他们对技艺的追求,更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而“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断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品质。如今提倡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产品里注入创新和活力,真正打造出高水准、高品质的产品,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产品的质量,从制造大国变身制造强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