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
来源:海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8 13:49:24

这个暑假,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红树林潮汐亲子营店主龙宁很忙,每天醒来就要查看潮汐表,与客人约赶海时间,安排好赶海工具,迎接一拨拨客人。“暑假是赶海旺季,我们一天接待量有300人至400人,带着客人们到红树林或滩涂地去捡贝壳、抓螃蟹,拍照打卡。”

可在几年前,龙宁还在为生计发愁:“那时候因为过度围塘养殖,红树林没有了,鸟儿飞走了,近海的海鱼、螃蟹也少了,我们这些靠海吃饭的渔民收入也减少了。”

改变是从陵水县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开始,清退养殖塘、补种红树林、贝类底播增殖放流、海草床提质……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落实,让新村、黎安两个潟湖湿地重新焕发生机。当地渔民们开起民宿、渔家乐,到深海区养殖……海还是那片海,只不过,“吃”海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样的变化,不止在陵水。在三亚、儋州、临高等沿海市县,相继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海岸线整治修复、沿海污染源整治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推动实现海洋空间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构建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新格局。

退塘还林还湿

海岸线重现绿韵蔚蓝

“小家伙们陆续回来或路过,儋州湾又要恢复热闹了!”8月11日早上,儋州湾护鸟队队长陈正平和队员们扛着“长枪短炮”来到了儋州湾的滩涂地,开启了每月一次的水鸟监测外业调查。青藏沙鸻、白鹭、铁嘴沙鸻、栗树鸭等鸟类陆续进入眼帘,让他感到惊喜。

儋州湾是一处集浅海水域、河口水域、砂石海滩、盐田等多样生境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几年前,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大面积的滩涂被侵占用于鱼塘养殖,随之而来的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废水和污泥直排入海等问题,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底栖动物及红树林木及越冬水鸟的生存空间。

儋州市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依托,组织实施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展有害生物防治、海岸滩涂栖息地恢复、退塘还林、海岸带污染治理、智能生态监测系统及科普宣教馆建设等六大修复工程,使得周边约1.95万亩的土地生态得到有效改善。

“截至2024年,儋州湾的红树林植物增加到2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从17种增加到50种,净增加33种。水鸟今年上半年记录到有57种,这都说明儋州湾的生态环境在持续向好。”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麦平说,该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让红树林、大型底栖生物及鸟类资源得到恢复,从而也带动了当地的餐饮、旅游业态的兴起,带动当地居民就业。

红树林是守护海岸线的“卫士”。我省各地在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中,科学有序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整体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全面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在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一株曾濒临死亡的百年红榄李在林业专家的呵护下重现生机,呈现出枯枝与绿叶参半的特别形态。科研团队对该保护区的9株百年野生红榄李实施挂牌监护,并通过种苗扩繁技术成功实现滩涂回归种植2000余株。

拓展亲海空间

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

在陵水新村港,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渔排木屋排成一片,渔船“突突”地穿梭在水道上,不少游客选择居住在疍家民宿,或在渔排上钓鱼,或乘坐渔船到十几海里外看海草床、养殖网箱。

“我们疍家渔排民宿开业时才有4间客房,现在已经有24间了。”“90”后疍家人郭玉光和其他渔民合作,一起挤出各自家里的海域使用面积,率先建起渔排民宿,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展示疍家人的原生态生活。

我省各地深入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修复海岸线生态环境,有效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和海岸线生态减灾能力,也为游客和当地群众提供更多游览休闲的亲海空间,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在蜈支洲岛上,该景区推出的“珊瑚宝宝”项目让游客在潜水游玩的同时,参与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深受游客们欢迎。“我们定期开展清理海洋垃圾,开展珊瑚修复、增殖放流以及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大力修复近海海洋生态环境。”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负责人王丰国介绍,蜈支洲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功能持续改善,也带动了潜水、海钓等休闲渔业项目兴起。

在儋州海头镇老市村,曾经的养殖塘清退恢复为盐田河生态湿地,村民们开始建设盐池、过滤池、晒盐平台等设施,推出古法制造的“老市盐”有机农产品,为村庄带来了生机。“每斤海盐能卖到5元,盐田每月产值能达到4万斤,每个月产值20万元。”老市村村民梁宝丽说,未来村庄还要推出盐疗、手工制盐等体验活动。

据悉,2018年至今,海南共有中央和省级资金累计投入26.397亿元推动实施29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海岸带修复152.33公里,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新增修复珊瑚礁27.8公顷,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持续保持全国最高水平。(记者 孙慧 通讯员 尹建军 郭云峰)

标签: 海南 靠海 吃海 有了 新吃法 吃法

猜你喜欢

助力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入市 甘肃完成首次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

近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向社会公示2025年首批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结果。结果显示:此次竞价机制电量规模8.3亿千瓦时,中标价格为0.1954元/千瓦时,执行期限为12年。甘肃是新能源大省。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突破7500万千瓦,约占电源总装机的67%。随着新能源规模持续壮大,今...更多

2025-11-04 15:29:28

前三季度青海省农产品出口额增速居全国首位

10月30日,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出口额5.9亿元,增长52.8%,增速居全国首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5个百分点。青海全省农产品出口增势强劲,输出渠道不断拓宽。青海全面深化与香港的经贸合作,农畜产品输出实现突破,1月至9月,冰鲜藏羊肉成功进入澳门市场,乐都...更多

2025-11-04 15:27:13

前三季度宁夏工业投资增速居全国第二

记者近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宁夏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增速位居全国第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62.6%,增长贡献率19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宁夏工业投资的高增长并...更多

2025-11-04 15:03:01

宁夏审计监督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工程款拖了近两年,公司资金链快断了,工人工资一直无法结清,材料款也欠着,成了我的‘心病’。没想到审计部门主动介入,还紧盯付款流程推进,这钱终于到账了。”10月29日,福建某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高先生拿到拖欠的工程款后激动不已。去年,该企业承接了宁夏某工程项目,工程完工后,工程款迟迟未到账...更多

2025-11-04 15:02:07

宁夏“原州织女”促振兴

一双巧手,织出锦绣生活;一个品牌,激活万千潜能。近日,走进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曾经深藏于乡间的“指尖技艺”正转化为蓬勃发展的“指尖经济”。固原市原州区打造“原州织女”劳务品牌,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运作”模式,带动4500多名妇女实现就业,产品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突破2...更多

2025-11-04 15:01:26

内蒙古今年有望再新增2家上市企业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金融办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内蒙古双欣环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创源金属有限公司可能上市。2025年10月2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消息显示,内蒙古双欣环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2025年10月17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更多

2025-10-31 16:00:03

前三季度内蒙古存贷款实现双增长

10月29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5年前三季度内蒙古金融运行情况及金融支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公布:截至9月末,内蒙古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实现双增长。其中,各项存款余额达41370.8亿元,比年初增加2329.9亿元,同比增长7.3%;各项贷款余额达32677.8亿元...更多

2025-10-31 15:46:12

甘肃:锻造“钢筋铁骨” 产业焕新升级

近年来,甘肃省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夯实工业基本盘,通过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向发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向新而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多

2025-10-31 15:44:37

前三季度甘肃省实现进出口总值483亿元

10月29日,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今年前三季度,甘肃省商务系统聚焦扩内需、稳外贸、强招商、拓开放重点任务精准发力,甘肃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同比增长2.7%;实现进出口总值483亿元,增长14.5%,增速居全国第6位;实施新建、续建项目5610个,到位资金7170.9亿元,同比增长...更多

2025-10-31 15:43:32

今年1至9月甘肃省接待入境游客近30万人次

记者近日从省文旅厅了解到,今年1至9月,甘肃省接待入境游客29.9万人次,同比增长62.04%。文旅市场呈现动能足、增长快、持续火的蓬勃态势,“交响丝路 如意甘肃”的国际吸引力持续攀升。入境游市场的亮眼表现,源于甘肃省精准发力的国际文旅推广行动。今年以来,甘肃省主动架起跨国文化桥梁,以“...更多

2025-10-31 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