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两次“发红牌” 李克强要对僵尸企业动真格
来源:国是星期三 发布时间:2015-12-08 09:35:39

“僵尸企业”们该颤抖了。

短短一个月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已经两次给“僵尸企业”发了“红牌”。

1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11月4日,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加大支持国企解决历史包袱。

12月初,在和专家们就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时,李克强重申,要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退出,促进企业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回升。

李克强两次要求“下场”的“僵尸企业”究竟是什么?

所谓“僵尸企业”,其实就是那些没有盈利能力,“求生不得”而又因为有放贷者或政府的输血而“死不了”,不退出市场的企业。

李克强之所以要对僵尸企业“开刀”,是为解决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个痼疾。

这个痼疾就是产能过剩。截至10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44个月同比下降。PPI这么长时间的回落,过去仅仅在2008年至2009年、1997至1998年等经济疲软的时段出现过。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受产能过剩影响,企业赚钱越发艰难。官方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个百分点,钢铁、有色、煤炭等行业全行业亏损。“卖一吨钢铁的利润买不了一根冰棍”的故事屡见不鲜。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扩大投资、加大创新力度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过来又拖累了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指出,产能过剩是中国现在“最大的结构问题”,而僵尸企业、高债务企业以及严重过剩行业的一些企业无法退出,正是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的主要因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继续存活,除了进一步压低价格,扭曲市场之外,还会挤占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让本来效益不错的企业也跟着遭殃。至于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制造业整体水平,更是无从谈起。

在这种情况下,下大力气把僵尸企业“挤”出去,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克强最近的一系列表态已经明确,“僵尸企业”退出要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他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具体来说,就是加大力度推进传统行业改造升级,用好技术、安全、环保、能耗等标准,同时加大政府引导和金融支持。

1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对国是星期三说,中国化解产能过剩之所以多年未见明显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因此,真正的长效机制在于依靠市场的力量,让有市场有能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让没有盈利能力的企业自然而然被淘汰。

“提出以市场为导向,意味着官方摸准了正确的方向。”李义平说。

此外,“僵尸企业”多是国有企业,要让它们退场必然要求深化国企改革。

官方围绕这一点已释放出清晰信号。在9月召开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李克强就提出,要抓紧处置“僵尸”企业、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

上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创新发展一批国有企业”,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激发企业活力、创新力和内生动力。

此外,考虑到“僵尸企业”退出在短期内会带来银行坏账、职工下岗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坚强的决心和魄力,以及牢固的防风险机制。

李克强已在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明确表示,要“下定决心”提升改造传统动能。联系最近被高层频繁提及的“供给侧改革”,有理由相信,官方对“僵尸企业”开刀心意已决,一场真刀真枪的“淘汰赛”即将揭开大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