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后续会如何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5-12-17 20:10:03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6日电美联储16日一如预期地宣布近十年来的首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到0.25%至0.5%的水平。由于消息已经充分消化,美国股市平稳,上扬收市。而美联储后续会如何把握进一步加息的节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分析人士预计,未来美联储将采取谨慎和渐进的加息步伐。从整个加息周期来看,美联储加息对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对新兴市场外溢效应仍将持续受到关注。

“靴子落地”股市上涨

美联储在结束本年度最后一次货币政策例会后发表声明说,今年以来美国就业市场明显改善,有理由相信通胀将向2%的中期目标迈进。考虑到经济前景以及现有政策需要一段时间来影响未来经济状况,美联储决定现在启动加息。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记者会上说,全球经济风险犹存,但是美国经济表现强劲。加息决策体现出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信心,美联储为加息设置的诸多条件已具备。

美联储前首席经济学家戴维·斯托克顿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美国经济强势复苏是美联储启动加息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就业市场的表现早就满足了加息条件。

华尔街绝大多数专家之前就认为美联储会在12月启动加息,这次宣布只是“靴子落地”而已。美国卡通恩公司高级副总裁基思·布利斯对记者表示,如果美联储未能在本次会议上启动加息,股票市场才会面临下行压力。

耶伦强调,如果美联储过久推迟货币正常化进程,将可能使就业和通胀面临“超调”,导致经济过热,届时如果突然收紧货币政策将使经济面临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

不过,也有市场专家指出,虽然加息的“靴子”落地之后市场平稳,但并不代表风险完全消除。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马克·斯托克说,美联储加息符合市场预期,但这不表示金融市场就会因此顺畅运行。

未来谨慎渐进加息

尽管已启动加息,但市场分析人士预计美联储之后的步伐不会“激进”。

耶伦表示,美联储后续加息步伐将视经济数据而定,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步伐将是谨慎和渐进的,但并不一定以机械、均匀的速度推进。如果经济发展令人失望,美联储将实施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

星展银行经济与外汇研究部董事总经理柯大任认为,美联储加息时机选择有一定风险,但却是无奈的选择。许多产业投资仍疲软,美联储选择此时加息,也是希望后续能够慢慢加息。

美联储16日公布的季度经济预测显示,美联储官员预计到2016年底,联邦基金利率将达到1.4%,如果按每次加息25个基点计算,这意味着明年会有4次加息。但斯托克顿预计,通胀不太可能在未来几个月里有明显起色,美联储下一次加息可能要等到2016年4月或者6月。

斯托克顿表示,美联储不希望让外界认为加息路径有定式可寻。虽然就业市场表现满足加息条件,但是通胀一直未达到美联储的目标,因此未来加息节奏将更多取决于通胀的变化。过快加息对经济造成的风险将大于过慢加息。

新兴市场冲击难断

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利于跨境资金回流美国。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对于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新兴经济体而言,一个明显的风险是资金流逆转。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金融协会近日发布报告称,受美联储加息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今年主要新兴经济体将面临27年来的首次资本净流出,总金额将达超过5000亿美元。明年主要新兴经济体将还将面临3000多亿美元资本净流出。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新兴经济体面临严峻挑战,但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在经历了前两次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很多新兴经济体的经常账户赤字下降,实行了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

美国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代理首席经济学家莫恒勇说:“如果美联储加息对新兴市场而言是个高压锅,那么这个锅盖已经被掀开了好几次,第一次是2013年伯南克提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最近一次是今年9月份市场预期将加息,所以压力不会那么大。”

美国加息外溢影响

纽交所资深交易员斯蒂芬·吉尔福伊尔对记者说,加息对货币市场中的美元无疑是一大利好,但美元走强也必然令大宗商品价格、包括国际油价继续承压。

美联储加息会导致美元走强。鉴于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日渐分化,巨大的息差更是会让资本愈加流向位于利息高地的美国。部分新兴经济体可能面临资本急剧外流、股市下跌、货币贬值、外债偿还压力增大等挑战。

世界银行近日警示,美联储加息将使新兴经济体的融资条件逐步收紧,资本波动将加剧。美联储与其他主要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可能进一步推高美元,加大新兴市场汇率风险。

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影响和潜在冲击使得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中一直以来存在的一大缺陷更加凸显。美元既是美国的主权货币,也是国际储备货币,这意味着美国以国内经济运行状况为依据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时,时不时会有负面外溢效应。

尤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时代,这一缺陷也意味着全球各经济体应该加强经济和金融政策协调,尤其是美国在决策时,也应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综合本社驻华盛顿记者刘劼、江宇娟,驻纽约记者孙鸥梦、黄继汇、李铭报道)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