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银行业锐意求变之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拥抱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5-12-18 16:57:03

图/东方IC

羊城晚报记者戴曼曼

2015年已经接近尾声,回首银行业的2015年,可以归结为:低风险高收益已渐成往事,信用风险却成为不断敲响的警钟。面对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2015年的中国银行业,即是“锐意求变”。如果说2014年当互联网金融生力军涌现的时候,银行更多还停留在“说”和“看”的层面,显然,2015年银行业开始“做”,不仅有了更实际的行动,银行业在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上也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拥抱的转变。

A、复杂宏观经济形势下银行业现拐点

2015年对银行业来讲,注定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截至今年12月中旬,中国央行已先后5次下调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当前的利率水平已降低至历史最低水平。从2014年11月到2015年10月末,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央行六次降息,一年期的基准利率从3%降至1.5%。

同时,人民银行在今年也已经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定维护好流动性。对于银行来讲,伴随着历次降息和降准消息的,是存款利率浮动空间的一次次扩大。直到10月24日,央行下调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同时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接近尾声。对银行来讲,则意味着将来能把握更多的利率决定权,这同时也对其经营提出了新的挑战。

展望全球,经济整体复苏但出现持续分化。一方面,伴随着12月17日凌晨美联储的加息举措,意味着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增长持续,也意味着美元资产的坚挺;另一方面,包括欧洲和日本在内,复苏虽有迹可循但前景却有待观察。反观,新兴市场经济体则普遍面临着下行的压力。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5年前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速从2014年的7.4%放缓至6%,经济下行的压力仍在。

在此情况下,国内金融改革的步伐却并未停止,无论是年内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大额存单的面世还是8月汇率改革的推进,或是十部委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首次提出了指导意见等,都在影响着整个银行业。与此同时,各种宏观经济作用下,中国股市波动增加、人民币兑美元的幅度加大等现象,也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银行业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复杂宏观经济下银行业自身出现了拐点。这主要体现在:一、银行净利润增速显著放缓。如果说前些年谈论到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还是从双位数到个位数上的“伪命题”,那么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的猛降,则让银行颇有“坠入寒冬”的感觉。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已放缓至2.1%,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9.7%。彼时,媒体曾惊呼“银行净利润增速进入个位数时代”,不料今年三季度,四大行的净利润增速均已滑至1%左右,被称为进入“零”时代。二、上市银行前三季季报惨淡的数字背后还有不断缩小的息差。受2014年年末以来六次降息的持续影响,上市银行三季度息差继续环比下降3bp,然而由于银行采取了以量补价的经营策略,净利息收入仍环比增长了2.5%(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净利息收入环比增幅达6.3%和4.8%)。三、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已成为银行业难以回避的问题。再次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截至2015年9月末,上述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9079.79亿元,较年初新增2396.44亿元,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量,这已是不良贷款率连续第9个季度上升。

B、从差异化经营到拥抱互联网金融

站在2015年的岁末回首,虽然中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市场利率化提速,金融脱媒加剧,面对种种新形势和新常态,各家银行也给出了不同的经营思路,各自的经营策略日益明显。银行业三大阵营分化日益明显,一路是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代表,另一路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还有一路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代表,各自的收入结构差异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六次降息后,银率网曾发布报告指出,国有银行和城商行的息差走势分化明显。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息差扩大,城商行存贷差收窄,短期内这一现象或难改观。

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全国性规模优势,尤其是存量用户优势较大,主动降低存贷差的动力较小,一定程度上可以继续通过较低的存款利率实现较大的存贷差。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因受区域性限制较大,在经济下行、用户规模小、体量小等压力下,主动降低存贷差的意愿更强,希望借助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使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虽然当前利息收入仍是整个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无论是翻查年报还是各家银行的半年或季度总结中,透露出来的,都是对中间业务的进一步重视,以及寻求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经营模式。

其中,银行业最明显的变化是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经历了2014年全年和2015年年初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后,自2015年年中以来,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仅是压力,更是合作的动力。

此前,当我们仅仅提到第三方支付蚕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商业银行的应对或是“防守”,而如今随着监管政策日益明朗,商业银行也利用其多年积攒的技术力量和资金优势,逐渐深入到互联网金融的领域,并展开合作与探索。从年初包括国有大行在内宣布的互联网银行战略转型,到包括招行、民生在网贷资金托管领域开疆拓土,再到包括浙商、徽商在内的城商行也竞相拥抱互联网金融平台、展开合作等,种种迹象都表明,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C、未来的银行业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求变”、“谋新”已成为2015年银行业的关键词。随着民营银行力量的加入,银行业的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丰富,增强了自身的竞争机制,有效促进了市场的活跃。

展望2016年,未来的银行业之路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未来银行业经营稳健乃大势所趋,随着银行业整体规模迅速增长,竞争力也有望大幅提高。受到国内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影响,预计息差收窄会进一步加大,而随着利率放开,付息成本控制将是银行未来的一道重要命题,同时也将影响贷款定价和负债结构调整。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仍在,资产质量风险将可能进一步暴露,考验各家银行的风险处置能力。

但危中有机,2016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上海、天津、广东以及福建自贸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互联网+战略”的深入,都将给中国传统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新思维、新创举、新意识,《羊城晚报》金融新锐榜连续5年对于银行业的回顾与预测,不仅紧随时代见证了中国金融的变革力量,同时贴近民生,为普通老百姓获取金融的新知识,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