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管理层选择大股东的底气何在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15-12-21 08:44:00

对于万科管理层来讲,在利率大周期下行、行业进入刮骨疗伤的转型期,资本的作用已经褪去了。

资本新贵宝能系与精英扎堆儿的万科管理层,正在上演着年末资本市场的“激情大战”——万科控制权争夺战。各方哗然,观点纷纭。值得思考的是,股权收购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也是资本市场常见的现象,过往案例很多,宝能收购也合规合法,何来如此大的争论?

说起万科,业内都谓之行业领袖、行业旗帜。能够修得如此地位,“万科模式”功不可没。万科股权分散,品牌和企业形象绝佳,连续24年分红,且其股息率(5%-6%)亦高于一般债券收益,大股东华润始终未行“僭越”(不参与万科经营决策),企业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管理层手中。由此,万科的平台成为房地产精英俱乐部,这帮精英在履行股东信托责任的同时,也在以品牌和信用最大化管理层的价值,管理层的薪酬收入和自主权在资本市场和地产界无出右者。

但是,由于管理层不掌握具有话语权的股份比例,自然短期扩大分红的激励就不高,而是不断地增加拿地、开工和销售,万科“宇宙第一住宅开发商”的美誉就是这样来的。同时,在房地产新增开发空间见顶,行业其他龙头如恒大、万达、碧桂园等纷纷激进转型,通过转向体育、文化、旅游、金融等新行业,提升股价和股东回报之时,万科由于股权激励不够,在转型上的步伐略显滞后。

然而,万科不这么认为,由精神领袖王石传下来的企业家情怀和企业价值认知,影响着万科前进的每一步。在“三好住宅”的基础上,渐进向下游转型,比如“城市配套服务运营商”,这才是万科长期打造品牌和信用的体现。趋近于股权时代,靠资本运作和“讲故事”式的转型与万科管理层的认知相去甚远。由此,在行业龙头中,只有万科还在钟情于传统住宅开发,只有万科在探索转型上不够大胆。

于是,万科的估值被踩在了地上,动态市盈率仅23倍左右。但是,在强大的品牌溢价和运营能力下,万科储备土地、在建工程的折现价值却远超市值。这些土地和在建工程,再与万科管理层结合起来,其所实现的价值会更高。由此,万科被“野蛮人”盯上,也就不奇怪了。不说别的,单单万科净资产价值(NAV)高于市值的部分,就可以让收购者赚个盆满钵满。

作为当事一方的险资,已不是我们想到的保险公司。近年来,保障功能的险资已完全蜕变成“放杠杆”的工具。特别是近年来崛起的民营保险公司,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新贵”,成为资本市场大类资产配置最激进的主体。近年来,不管是对于非标资产的投资,还是去年以来股票市场配资、加杠杆,民营险资是主体。民营险资如此大胆,事实上是受资本暴利所驱动。

目前,我国已由改革开放初的制造业暴利、本世纪以来的房地产暴利,转入目前的股权暴利时代。从西方舶来的股权并购,本身是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人力、物质和管理的重新配置和优化。但在我国,近年来兴起的股权并购,已经沦为通过想象力、题材式的高溢价资本运作模式,最终目的往往是实现资本暴利,不仅与实体经济资源重配不相关,而且强化了社会一夜暴富的创业氛围。

对于万科管理层来讲,在利率大周期下行、行业进入刮骨疗伤的转型期,资本的作用已经褪去了,决定企业价值的是管理层的知识和智慧。这就是为何,万科管理层有底气来选择大股东(因为一般来讲,都是大股东选择管理层,而不是相反)。因此,宝能与万科管理层的争夺是资本“一股独大”与管理层决定企业未来的争夺。不能认为宝能入主后,万科模式就一定会被抛弃,但资本市场乱象让我们无法看好新的大股东,维持“万科模式”可能是现有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作者李宇嘉系深圳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更多精彩资讯>>>



新闻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