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辟谣更重要的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发布时间:2016-03-18 11:00:49

□胡立彪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官网正式上线。网友们可通过PC(个人电脑)和手机浏览该网发布的有关食品的谣言和食品企业违规的相关信息,并快速了解事关切身利益的食品健康知识。

2015年8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质检总局、食药监总局、农业部等部门支持,以新华网为理事长单位的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在北京成立。该联盟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出食品谣言榜。经相关协会和联盟专家团审核,“玛卡是‘壮阳神药’”“吃小龙虾等于吃垃圾”等5个网络谣言入选首期食品谣言榜。谣言榜的发布不仅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和转载,也推动着相关细分行业走向规范。

现在联盟推出官网,更方便网民甄别食品安全信息。相信中国食品辟谣联盟通过努力,可以更加有效地阻拦伪科学谣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发展。

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谣言距离真相往往只有一米远。意思是说,谣言并非都是空穴来风,它很可能与真相紧邻。然而,在这紧邻的短短“一米”之距内,却似乎总是矗立着一堵难以逾越的无形高墙。有论者指出,民众因信息不对称,往往产生多重焦虑,其中以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最为典型。其间,官方权威信息往往因受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羁绊而跑不赢谣言,令后者凭其“生动鲜活”提前迎合了公众知情权的渴求。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全媒体时代,各类信息以更为快捷的方式传播,加上名人效应的催化作用,谣言不仅生存的机会增多,而且影响的范围愈广。

事实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的成立,正基于这样的背景。近几年出镜率很高的食品添加剂,就是一个因信息不对称而常遭谣言包围,进而被妖魔化的典型案例。观察那些曾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会发现,它们大多与食品添加剂有关,但这个“有关”并不是逻辑上的直接关联,更多是人为制造的牵强关联。所谓“人为”,是指谣言(有时甚至是媒体报道)误将作为罪魁的非法添加物附着上食品添加剂的身份,以至于人们长期误以为是食品添加剂出了问题,多次牵强关联之后,将其妖魔化也就不难理解了。例如大名鼎鼎的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等,它们均非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许多人看到我国出了这么多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事件,就想当然地推定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较低,对食品添加剂管理较松,这也是一种误读。事实上,有些添加物在国外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比如苏丹红,有些国家至今一直允许使用,但在我国却未进入添加剂名单,使用即属非法。仅凭这一个反例就足以说明问题。

食品添加剂的例子说明,凡遇食品安全事,在谣言形成之前说出科学、准确、权威的信息是必须的。当然,前提是首先要解决由谁说、说什么、怎样说等问题。专家指出,公众在食品安全方面表现非理性,听谣言而恐慌,是有一定现实原因的:一是曾经受伤的记忆,让公众产生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情绪;二是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个别企业说假话、个别专家说偏话、个别部门不说话”,这种情况已透支了公众的信任。因此,食品企业、行业专家、监管部门均要汲取以往教训,遇事一定要尽快站出来,从自身责任出发把事情真相说清楚,给公众一个负责的交代。只有这样,才能将谣言扼杀于摇篮。

显然,比辟谣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企业及专家负起责任,尽好自己应尽的本分。正如有学者指出:欲治谣,功夫还得在治谣外。要想疏解公众的焦虑,拆解“一米”信任高墙,就要让食品经得起公众的质疑和科学的检测,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安全可保、风险可控、透明可查。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严格的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严标严管严罚,让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定责任层层传导至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部门身上,才能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最牢固的堤坝。滋生谣言的土壤不复存在,谣言自然也就无处依附。

当然,所谓“流言止于智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也必须常怀“智者”之警,对待随时随处可起的流言,不仅要做到“止于己”(即自己不听不信),还要主动站出来戳穿它,让它不再流传,不再惑人,做到“止于世”。如果你是一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人或媒体人,更当如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