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看完十三五规划后应反思自己的角色
来源:和讯网 发布时间:2015-11-11 07:36:01

媒体人谭卫儿撰文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很需要走出去。香港该怎样推动这一"走出去"的大战略并从中也受惠呢?巴曙松的这一分析应能给香港一点启发,让乐观者更清楚该做些什么;悲观者则也能从中看清香港的独特之处何在。一国两制端赖我们继续保持香港的许多独特之处去保障,担忧或猜测北京的言辞表达于事无补。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两星期前,一位新闻系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五中全会闭幕后,新华社就十三五规划网要的报道中,在香港部分时没有提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我看到不少报道突出这一点,这是不是个大新闻”?

的确,香港人如今对北京如何表述香港政策敏感得很,官方文件的字眼中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总会引来阵阵涟漪及揣测。但那天我对同学说:那只是新华社的一份通稿,十三五网要全文还未发表,何不等等到看全文时,香港那部分是如何描述的再下结论也不晚。

上周二,新华社终于全文发表十三五网要。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在香港部分并没有消失,但文中也提到,落实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必须"全面准确"。如此的表述也许未必能令那些担心中央收紧对港政策的人心安一点,但仔细看看有关香港的这部分的全文,香港即使若不担心,也还真的得反思一下日后的角色。

网要中提到,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同时也提到要充分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

有人或许会问:这不是已经把香港的角色定好了吗?答案可以是“对”;也可能是“不一定”;因为如何理解“提升”香港的地位和功能,不同人士出现了不同的解读。

认为“对”的,是因为作为中国内地通向世界的桥梁,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显然要求香港继续发挥此一功能。但说“不一定”也不为过,因为今天的香港早已不是中国内地走向世界的唯一跳板。加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积极推动“元首外交”,与世界多国领导人建立起直接的个人联系,在改善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同时,也大大推动中国企业直接走出去。香港能做的还有多少呢?

上周六的历史性“习马会”,更铺垫了两岸领导人日后直接沟通的新模式。当两岸政治气氛因此缓和,两岸直接经贸往来必然受益,那香港在推动两岸经贸合作上能扮演的角色看来也只能是有限的。

但乐观者认为,既然十三五规划网要中表明要“提升”香港的地位及功能,证明香港仍可以有很大的发挥,例如可以做特首梁振英一直倡导的“超级联络人”角色,特别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及法律方面的专业服务。与此同时,透过参与前海,横琴及南沙三个自贸区的发展,大大提升与珠三角的合作。但是,悲观者则认为,所谓“提升”,其实意味着香港在国家未来发展再没有新角色可言,“提升”原来地位不谛于指香港原来的角色都没做好。

笔者不禁想起前特首董建华的一句名言:“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董先生的话大原则上很对,但也不时引来不同的理解,有人便认为:香港好,当然国家好;但当国家越来越好,香港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小,那对香港而言其实不会太好。

这种担忧其实并非杞人忧天,但关键在于香港如何能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而调整自己的角色,毕竟总不能一本天书读到老。参与起草十三五规划的知名经济学者巴曙松最近表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进入了一个L型而非V型模式,因此需要更大的国际布局,而推动中国资本走出去便是此一大布局的重要一着,今后中国的GDP增长也需要中国在海外投资的拉动。

这正预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很需要走出去。香港该怎样推动这一"走出去"的大战略并从中也受惠呢?巴曙松的这一分析应能给香港一点启发,让乐观者更清楚该做些什么;悲观者则也能从中看清香港的独特之处何在。一国两制端赖我们继续保持香港的许多独特之处去保障,担忧或猜测北京的言辞表达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