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行业 > 正文

高铁“网”舞动经济带,助力兴路强国梦
2014-07-07 08:46:11   来源:综合   评论:0 点击:

  建成后的沪昆高速铁路,线路全长2264公里,将会使上海至昆明的时间缩短28小时,是中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经过省份最多的高速铁路。今

  建成后的沪昆高速铁路,线路全长2264公里,将会使上海至昆明的时间缩短28小时,是中国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经过省份最多的高速铁路。今年以来,中国铁路总公司尤其重视加快铁路建设,除了已经全面开工的额济纳至哈密铁路外,近期还会有北京至沈阳客运专线、杭州至黄山铁路、哈尔滨至佳木斯铁路、怀化至邵阳至衡阳铁路等13条线路相继开工。(中国新闻报7月5号)

  事实上,不论是沪昆高速铁路,还是集中开工的14条铁路,都仅仅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组成部分。这份2004年1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2008年经国家发改委再次调整的中国铁路网规划文件,是铁路行业的纲领性文件,描绘了截至2020年我国铁路建设的宏伟蓝图。

  沪昆高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的快速客运通道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横穿东西向线路里程最长、影响范围大、途径省份最多的高速铁路。具体到湖南段,该专线在湖南境内全长508公里,途径长沙、怀化等城市,沪昆高铁客运专线一旦投入运行,长沙到昆明将只需要4个小时,这与现在的20多小时形成强烈对比,真正实现了“早晨在长沙吃米粉,中午到昆明游山水”在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付新平看来,铁路网的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所有线路规划均以需求为基础。根据对货流、客流等交通流的详细统计分析,我国的客运货运需求日益旺盛,而且早年铁路规划已经脱离现实需要。在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和融资能力都能满足建设需要的情况下,布局铁路网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加密、提档升级是现阶段铁路网建设的主要动作”,付新平表示,整个交通运输产业都在升级,所以铁路运输生产力也会有大的提升。

  在总体布局方面,《规划》指出,以扩大西部路网规模为主,形成西部铁路网骨架,完善中东部铁路网结构,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例如,7月1日,大西高铁开通,沪(上海)汉(武汉)蓉(成都)沿江铁路快速通道建成,都是对《规划》的具体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然很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黄亮雄较早前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发达地区的环境资源容量已到了发展的临界点,增速放缓。国家提出的“长江经济带”,连接着内与外、沿海与内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等各方面,可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可以推动中西部改革,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沪汉蓉沿江铁路快速通道正是贯穿了“长江经济带”。不仅如此,中国铁路网还在向中西部延伸,甚至继续向西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接,形成西北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付新平分析,为了发展西部地区,同时源于国际形势的迫切需要,国家还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的上游至重庆、云南、贵州,可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起来,这样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以及沿海的经济带就串联起来了。

  如果“长江经济带”可以像沿海经济带一样发展,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又向“长江经济带”看齐,而且我国和中亚五国、俄罗斯、中东欧地区国家的经济结构互补性很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如此,全国经济棋局即可盘活。

  如今铁路已步入“动时代”,全国铁路客运列车达2447对,动车组列车达1330对。占客运列车总对数的54.4%,成为客运列车的“主力军”。高铁客运能力日均增加7万人次,伴随着高铁成网、动车“公交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区域间人、财、物的交流也会更为频繁,这对加快沿线产业转移、资源互通以及城市群集聚无疑将产生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笔者认为,高铁“网”的宏伟蓝图已初显端倪,高铁作为中国的一大品牌,对拉动当地的休闲、观光、美食等源源不断地向外界传递输送,拉动内需,辐射周边,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相信随着中国高铁的崛起,整个内陆交通高铁快速整合,必将对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经济产生更急厚重深远的影响。(杨永全)

相关热词搜索:经济带 强国

上一篇:团中央、团省市委领导调研在交城县进行专题调研
下一篇:收评:沪指震荡涨0.03% 卫星导航领涨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