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融 > 正文

中国掀反垄断浪潮 外媒关注跨国企业频遭调查
2014-08-13 16:52:12   来源:法制晚报   评论:0 点击:

  中国掀反垄断浪潮 外媒关注跨国企业频遭调查 打压言论站不住脚 频率加快系市场经济发展使然  反垄断加速跑 不专盯外企  高达18

  中国掀反垄断浪潮 外媒关注跨国企业频遭调查 打压言论站不住脚 频率加快系市场经济发展使然

  反垄断加速跑 不专盯外企

  高达18亿元的“垄断巨额罚单”猜测,近日在将奥迪推向风口浪尖的同时,中国反垄断调查也被媒体形容为“掀起浪潮”。

  “先是微软,再是奔驰,接下来是谁?北京反垄断调查涉及的外企、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的名单正变得越来越长。”香港《南华早报》称。不过,一番热闹议论“当头一棒”的打击后, 韩国《今日亚洲》则剖析出中国此举的合理之处。

  报道称,不少跨国企业在中国利用其绝对优势和地位获得了暴利,像奔驰和奥迪等汽车品牌,在中国的价格要比国际行情高出50%以上。在逐渐了解全球市场水平后,反垄断调查对于中国当局来讲,已经是到了不得不出手的时候了。

  调查见效? 官方突访取证 跨国企业默认违法

  新一轮反垄断调查,引起外媒对中国官方行动的兴趣。美国《商业周刊》揭秘式的报道称,许多企业直到国家发改委或工商总局的调查人员出现在他们办公室时,才知道自己被调查。这种“突然袭击”比较常见,因为这种方式能防止企业隐藏资料。此外,操作起来也相对方便。

  对此,英国《金融时报》称,近日来,这样的调查发改委调查人员进行了数次,他们突访国外制药、奶粉、高科技和汽车行业的中国办公室,讯问高管,调查取证。对此,跨国公司迄今的反应多是目瞪口呆之下的沉默。

  而在过去一年里,调查也带来了直接效果——产品价格下降。奥迪于8月11日晚承认其垄断行为违法。继奔驰、奥迪、宝马、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下调整车或零部件售价后,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近日表示,将分别在9月1日和8月18日下调零部件售价。

  “对于德国汽车制造商来说,中国就是一个天堂,国际巨头每年都会庆祝他们在世界最大‘未来市场’的成功。”奥地利《经济日报》报道话头一转称,当高管们正在热烈讨论神话般的利润的时候,中国反垄断调查人员找到他们,这是当头一棒。

  单位:人民币

  LG

  中国:2013年1月4日,发改委开出了对境外企业的首张反垄断罚单,三星被罚1.01亿元,LG被罚1.18亿元

  国外被罚情况

  美国:2008年12月 24.64亿元

  日本:2009年10月 903.4万元

  欧盟:2010年12月 4939.4万元

  韩国:2011年11月 3.98亿元

  韩国:2012年1月 1.13亿元

  三星

  国外被罚情况

  美国:2005年10月 18.5亿元

  欧盟:2010年5月 11.99亿元

  韩国:2011年11月 5.8亿元

  韩国:2012年1月 1.55亿元

  微软

  中国:国家工商总局7月29日确认,对微软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四个经营场所进行反垄断突击检查。微软面临最高6亿美元左右的重罚

  国外被罚情况

  欧盟:2004年3月 40.9亿元

  韩国:2005年12月 2亿元

  欧盟:2006年6月 23.05亿元

  欧盟:2007年10月 74.01亿元

  德国:2009年4月 7409万元

  外企受伤?

  打压外企言论

  难以站得住脚

  英国广播公司近日刊登了一篇名为“外企频遭中国反垄断调查为哪般?”的报道。文章称,其实,中国反垄断针对的并非是外企,对中国国内企业也一视同仁。报道称,2011年的中国电信和联通涉嫌垄断案,以及去年的茅台、五粮液反垄断案都是国内的大牌企业。眼下许多人发表所谓“打压外企”的言论虽不足为奇,但难以站住脚。

  对于外企“受伤”,《华尔街日报》分析其中原因称,现在中国政府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外资公司对中国消费者和企业客户开出的产品价格,通常高于全球其他市场的水平。

  “中国消费者俨然被剥削了,更大力度的审查一定程度上缘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看到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价格。”报道称。对于外资品牌汽车配件在中国的售价比在德国等其他国家要贵,报道认为在中国,许多汽车厂商坚持只允许通过授权经销商来销售配件。相比之下,在德国,消费者往往可以从开价较低的配件供应商手中购买汽车配件。

相关热词搜索:反垄断 中国 浪潮

上一篇:亏损继续扩大 纽银西部基金大股东还能撑多久?
下一篇:长三角产权市场:建立一体化交易平台 并购融资成突破点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中国财经时报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