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人物 > 正文

特写:抗战史“最后一页”记录者
2014-07-06 18:43:38   来源:新华网   评论:0 点击:

  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记者刘彤 任珂)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对于薛刚来说,这个数字每一次增加,他都会伤感一阵,因为这

  从2004年到现在,寻访老兵志愿者从当年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几万人,而薛刚走访的足迹也印在了当年炮火横飞之处,很多老兵的故事也因为薛刚这样的志愿者才逐渐被人所知。

  如今,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重新认识抗战正面战场的一股热潮,也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像薛刚那样寻找和关爱健在的抗战士兵。

  薛刚曾是志愿者组织“关爱抗战老兵论坛”主要参与者之一,类似的组织还有好几个。薛刚认为,关注抗战老兵有三个核心要素:寻访和发现那些还不为人知的抗战老兵,认可他们的功勋;人文关怀,既包含物质上的资助,也包括临终关怀和情感关怀,比如让老人重返战场、组织战友重聚重返母校、帮助老人寻找家人等;让亲历者来讲述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原一个宏观背景下的微观事件。

  “做好记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因为很多老人能再完整叙述一遍历史的机会已经很少了。”薛刚说。

  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的薛刚从小就对抗战历史感兴趣。参与关爱抗战老兵志愿活动以来,他从中发现了很多真实的历史细节,一个个老兵讲述的背后就是一个宏观的抗战史。

  据薛刚介绍,目前在中国已经有很多人在做口述历史工作。作家方军多年坚持采访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八路、老国民党抗战将士和侵华日军士兵;知名媒体人崔永元制作了平民化抗战纪录片《我的抗战》,并在筹划“口述历史博物馆”;战史作家余戈甚至可以梳理各类战争资料、新闻通讯、亲历者回忆等资料,将一场战争还原到按小时计。

  “口述历史有很多方式,编年体、以事件为中心以及以人物为中心,抗战史跨越了中国灾难最深重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主要是按编年体做的。”薛刚说。

相关热词搜索:抗战史 特写

上一篇:慕云舒:根除作风顽疾是群众路线取得实效的标准
下一篇:白雪:过多牌匾拉长了服务群众的距离

分享到: 收藏

精华推荐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