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到现在,寻访老兵志愿者从当年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几万人,而薛刚走访的足迹也印在了当年炮火横飞之处,很多老兵的故事也因为薛刚这样的志愿者才逐渐被人所知。
如今,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重新认识抗战正面战场的一股热潮,也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像薛刚那样寻找和关爱健在的抗战士兵。
薛刚曾是志愿者组织“关爱抗战老兵论坛”主要参与者之一,类似的组织还有好几个。薛刚认为,关注抗战老兵有三个核心要素:寻访和发现那些还不为人知的抗战老兵,认可他们的功勋;人文关怀,既包含物质上的资助,也包括临终关怀和情感关怀,比如让老人重返战场、组织战友重聚重返母校、帮助老人寻找家人等;让亲历者来讲述当时的历史事件,还原一个宏观背景下的微观事件。
“做好记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因为很多老人能再完整叙述一遍历史的机会已经很少了。”薛刚说。
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的薛刚从小就对抗战历史感兴趣。参与关爱抗战老兵志愿活动以来,他从中发现了很多真实的历史细节,一个个老兵讲述的背后就是一个宏观的抗战史。
据薛刚介绍,目前在中国已经有很多人在做口述历史工作。作家方军多年坚持采访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八路、老国民党抗战将士和侵华日军士兵;知名媒体人崔永元制作了平民化抗战纪录片《我的抗战》,并在筹划“口述历史博物馆”;战史作家余戈甚至可以梳理各类战争资料、新闻通讯、亲历者回忆等资料,将一场战争还原到按小时计。
“口述历史有很多方式,编年体、以事件为中心以及以人物为中心,抗战史跨越了中国灾难最深重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主要是按编年体做的。”薛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