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宏观 > 观察 > 正文

中国财富管理存在四大问题
2015-01-22 16:24:02   来源:国际金融报   评论:0 点击:

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私人财富增长势头强劲,截至2013年已高达2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

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私人财富增长势头强劲,截至2013年已高达22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已然成为世界财富市场管理的重要一极。然而,在笔者看来,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需求很大,并且这一需求基本还未释放出来。

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目前究竟有多大的规模?根据招商银行推出的《2013中国私人银行财富报告》,中国内地可投资资产规模1000万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在2013年底达到84万人,对应的财富规模达到了27万亿元人民币。如此一个新兴并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怎能不吸引研究者的兴趣?

然而,目前在中国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理财者群体,对财富管理行业的认识程度仍处在最初始阶段。根据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发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制度设计系列研究报告,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方面。

一是法律方面,目前市场上财富管理业务适用的法律关系包括信托、委托、有限合伙、公司等,法律关系不统一,不明确,使得司法实践面临诸多问题,投资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资产管理机构经营风险加大,以及整个财富管理市场扭曲。

二是监管方面,监管制度环境缺乏统一规划与设计,碎片化、过度行政化、小修小补常态化;分业监管不同财富管理业态之间存在监管宽严不一和监管套利问题;监管机构各自为政,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创新受阻;利率汇率市场化正在行进中以及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机制落后等。

三是市场主体方面,同质化竞争激烈,客户关系体系细分不够,市场不公平竞争盛行;市场缺乏退出机制以及各种原因形成的刚性兑付的尴尬境地。

四是基础设施方面,严重滞后,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手段低下,预警和信息披露制度没有建立等。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所决定的,具体来看,与发达国家已经传承了好几代财富的家族相比,中国的富豪家族仍处于“财富创造”或第一代的传承阶段,这就给研究者留下很多深入挖掘的未知空间。

那么,中国的财富管理研究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尽管目前国内很多金融机构设立了私人银行和家族财富管理部门,中国高净值人群使用私人银行服务的比例从2009年的16%剧增到2013年的50%。但财富管理的业务如何开展?如何将国外先进的理念和中国市场的现实结合起来?财富管理机构仍然面临很多困惑亟需学术研究的指导。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目前仍处于“产品导向”阶段,而成熟市场如美国财富管理机构已经转向“服务导向”或“客户导向”,美国的财富管理机构主要以收取服务费为主,大多数同时收取服务费和佣金,而国内的机构则主要以收取佣金为主。中国的财富管理机构如何更好地进行转型?如何培养适应新型业务的专业人员,这些也是财富管理机构所面临的难题。此外,发达市场的客户有着家族代代相传的投资理财经验,相对比较成熟。而国内的理财群体对财富管理的认识程度还很不足,投资者教育仍需一段时日,这也决定了中国的财富管理模式会与海外市场不同,因此,如何进行投资者教育和如何找到适合中国投资者需求的管理模式也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目前笔者正在领衔中国金融研究院的一项课题,就是探索利用心理学和行为学设计一套评估的系统,帮助财富管理机构将客户与顾问之间进行匹配,评估高净值客户的财富心理状况、内在财务需求,以及在决策中可能出现的行为偏差等因素。

为何会想到将行为金融与财富管理相联系?在笔者看来,私人银行通常将客户按照一些标准进行分类管理,比如说财富规模,但是财富规模对于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和区分客户的偏好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客户对风险的偏好并不完全取决于其财富水平。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就需要了解影响客户偏好的因素,因为偏好决定了客户对某一项财务决策结果的感觉,这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客户在作财务决策背后的原因。另外还需要区分哪些决策是由于客户个人的偏好决定,哪些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偏差所导致的,因为各种心理和生理因素可能会导致客户作出明知不正确但仍不可规避的错误决策,事实上这些方面都属于行为金融研究的范畴。

(作者系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副教授、MBA项目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财富 问题

上一篇:“限购令”取消 复婚的“扎堆”
下一篇:李嘉诚帝国重组 或带动港股走高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