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古稀老人传承景迈山古茶林文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9-19 10:12:45

中新社云南普洱9月18日电 题:布朗族古稀老人传承景迈山古茶林文化

中新社记者 缪超

18日清晨,古朴静谧的景迈山上,被森林与古茶林环抱的芒景村在翻腾的云海中若隐若现。古稀老人苏国文点燃家里的火塘,烤煮一壶清茶,来到布朗族“茶祖”帕哎冷塑像前,敬献上一杯普洱茶,“告祭‘茶祖’,景迈山申遗成功了,我们会永续保护好古茶林。”

9月15日,云南普洱景迈山茶农在古茶林里采茶。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景迈山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5个民族世居于此。北京时间17日晚,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例茶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布朗族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主要缔造民族之一。今年77岁的苏国文出生在景迈山芒景村,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他曾助澜沧县近10万人识字认字。

“父亲临终前嘱托我,一定要恢复和继承好布朗族文化。”苏国文其父苏理亚是景迈山布朗族最后一位世袭头人。苏国文在2004年退休后,从澜沧县城回到家乡,完成父亲的遗愿。

9月16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布朗族芒景村翁基小组(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当时,景迈山布朗族文化保护传承并不理想。苏国文统计了村里懂史料的老人,只剩下6位,年龄最小的已经83岁。“我立刻召集老人们开会,记录整理下老人口述的史料和文化。”

2005年,苏国文无意中在与澜沧县接壤的缅甸边境地区发现以布朗文编撰的《芒景村志》《布朗族大事记》等古籍。他欣喜若狂,用近一年时间,全部抄录,带回景迈山。

2006年,他在芒景村寺庙中,寻到有1000多年历史的布朗族古碑。他如获至宝,一小块、一小块地搬回家,认真清理,精心拼接,并将之作为历史见证竖立在芒景村。

9月16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布朗族村寨中的一块茶叶浮雕。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芒景村的布朗族文化,是景迈山古茶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来,苏国文全身心投入到布朗族文化挖掘和传承之中,先后编写《芒景布朗族简史》《布朗族与茶》等书籍。其亲手修建的布朗文化园中,陈列着茶祖塑像、传统压茶工具、祭祀所用的面具、古老的布朗族日历等,现已成为人们了解当地布朗族历史和茶文化的重要资料。

此外,在他和村里人共同努力下,芒景村于2006年恢复了布朗族传统节日“山康茶祖节”“开门节”“关门节”,布朗族的“茶魂”理念逐步复苏,每家茶林中都设一棵茶魂树,作为自家的茶神予以祭祀。“茶有魂,茶人有敬畏,制作的茶叶方有精气神。”

如今,苏国文已是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他说“景迈山的茶祖信仰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结合。”

千年前,布朗族首领帕哎冷带领部落迁徙到景迈山时遭遇瘟疫,被当地茶树叶所救,遂在此定居,并率族人到森林中找回野生茶苗、茶籽,在寨子周边种植,驯化野生茶树,开创了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

9月16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布朗族人在火塘边制作烤茶。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帕哎冷留下遗训:要留下牛马,怕遭自然灾害死光;要留下金银财宝,也会吃完用完;就留下这片肥沃的茶林,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苏国文说,布朗族把帕哎冷尊为“茶祖”,每年四月礼祀,献上一年中最好的春茶,在茶魂台呼唤茶魂,祈求茶祖保佑茶林村寨。“茶叶,自古就是我们主要经济来源。如今景迈山年人均纯收入约2万元人民币,其中90%来自茶叶。”

茶祖祭祀连接着景迈山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景迈山维持社会秩序与强化茶农道德规范的传承。苏国文说,“我们要在祭祀仪式上兑现对茶祖的承诺,对祖先神和自然神宣誓:保护好古茶林生态环境,保证不让个人信誉蒙受污点。”

9月15日,苏国文站在由其策划绘制的布朗族历史墙壁绘画前。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景迈山人利用山地环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合理分布,经由祖祖辈辈的建设,形成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近年来,苏国文每月15日坚持在景迈山开设茶文化课堂,为当地人讲授景迈山古茶林文化的历史、内涵、价值等。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表彰其为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建设、促进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只有认识到我们与茶的历史文化关系,才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苏国文说。(完)

标签: 茶林 世界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