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人流”监管将推“组合拳”
来源:解放网 发布时间:2015-11-05 05:38:00

本报记者 简工博

今年上海已完成790项、2515场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近年来,上海年均举办各类大型群众性的活动达3000场以上,去年万人以上的大型活动约占总数的10%。大型活动是城市实力的展现,也潜藏着风险因素。

城市安全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专家看来,目前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应该把城市安全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科学规划提供的经验。

演唱会只管开场不管散场?

正研究设专门机构全过程监管

市民姚斐近日到奔驰文化中心看演唱会,地铁下来有广播告知信息,路面有安保人员疏导,进门必须安检,连饮用水都不能带入。然而演唱会一结束,一切仿佛“没人管了”,地铁关了、黑车坐地起价、大量观众在马路上行走……“活动前有组织,活动后没组织”的情况,在不少活动中都存在,谁来对此负责?

《上海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安全管理办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按照规定,人群聚集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履行的具体责任,包括设置应急久远设施和监控设施等;对没有管理主体,但人群常常聚集的广场、道路等公共场所,由区(县)人民政府纳入监测网络,设立安全提示设施,发布预警信息。

据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陈臻介绍,上海对全市范围内易形成“大人流”、“大车流”的场所、区域开展梳理排查,并全面细致分析了本市重点区域有效物理空间面积、地形地貌和历史人流数据等资料,测算核定最大承载量,并积累日常人流数据。

据悉,市公安局从加强对大型群众性活动全过程、全要素的安全监督管理的角度出发,正在研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和充实专业管理力量的工作意见。

来多少人不确定,怎么管?

将分四个等级,采取针对性措施

“举办一场活动能吸引来多少人,受很多要素影响,我们申报时也经常不知道该怎么预估。”作为一家承接各类活动的公司的工作人员,杨欣常常不知如何申报活动人数:“同样是摆摊,为民服务来的人多,推销产品来的就少。”举办地点也有影响:例如在静安寺下沉式广场举办一次500人的活动,实际参与人数几乎都会过千:“很多路过的人都会停下来看。”

活动内容的不同也影响着安全性。市人大代表厉明举例说:“一些超市搞促销,来的绝对人数虽然不同,可大多数是老年人,他们行动不便,聚集在一起同样存在风险。”

一些市民希望,为确保安全,活动无论大小都备足管理力量。本市不少职能部门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力。以上海市公安局为例,尽管民警努力“以辛苦换平安”,但去年一年本市举行的各种大型群众性活动已经多达3222场,如果各种“不确定”的活动同样“不惜警力”,既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也不是长远之计。

市人大代表刘中民提出,大型活动要事先评估,不仅要有对人数评估,还要对活动性质、举办场地等各种要素进行积分,并确定统一评估组织,确保标准统一,也方便主办方工作。厉明建议,上海可以尝试通过地方立法,对大型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明确、规范。

据了解,今后上海将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将活动分为四个等级,明确安保指挥体系,采取针对性措施。

大数据监测大人流是趋势?

正研究建大流量人群综合信息平台

今年国庆期间,外滩的大人流监控首次起用大数据技术:一套“客流监控及预警指挥GIS 系统”利用手机发出的信号或WiFi接入情况来统计客流量;视频监控自动识别技术则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辨别单位面积区域内人流量,继而计算总的客流量。

尽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监控“大人流”是大势所趋,但市人大代表吴坚提出,在注重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因素:“有很多风险源藏在细节中,技术未必能发现,但人人对安全负责,这些隐患就容易被找到。”

市人大代表金永红认为,在运用大数据技术监测大人流同时,也应注重获取信息后应急机制的启动。丁建勇代表则建议加强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库建设,完善管理流程和机制。

据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介绍,经信委正在会同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大流量人群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借助大数据加强对重点区域人群聚集程度的分析和研判。此外,上海也在研究编制加快推进本市大数据发展的相关政策意见,推进多渠道采集并整合客流、交通、图像监控、通信网络、环境要素和水、电、煤气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城市运行数据资源,切实提升对城市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金永红认为,上海对城市“风险源”的分析必须要站在时代的前列:“现在的活动,大多数参加者是青年人。青年人求新求异,活动必然新、奇、特,也给我们监管提出新挑战。”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