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18年坚守长白山山村小学 语数外都得教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11-12 03:54:03

孙金花(中)和孩子们在一起。

孙金花(中)和孩子们在一起。

最好的青春时光都在山村小学

1997年,孙金花20岁,从吉林省延边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至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红丰小学任教。

铁丝缠着木头桩子就算围墙,操场直冒烟,一走一脚火山灰。学校的破败让孙金花心一沉,艰苦生活模式从此开启:脚蹬单车、身背饭盒、披星戴月,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40多里路。

“长白山冬天冷到骨头里,脸上冻起泡,手也冻得跟猫咬一样。”孙金花感慨。

刚上班时,孙金花有个一同分配过来的小伙伴,没过多久,小伙伴就调离了大山。其实,山村小学条件艰苦,很多老师都是落脚后就调到了地区大校或者改行。

区教育办、区小学、最好的村小……18年来,许多大山外的好单位都向能干的孙金花抛来橄榄枝。“心里不是没有过斗争,但脚步总是牢牢站在三尺讲台前。每次一想到要走,讲课时就不敢回头看孩子们,怕看他们的眼神。我最好的青春时光都在这里,有深深的感情,不舍得走了。”

语文数学英语都得教,忙得不敢生病

18年来,孙金花的主题词就是忙。村小老师少,一个人要“浑身是铁,尽量多打钉”。语文、数学、英语、班主任、大队辅导员,身兼多职,忙得都不敢生病。

2005年,为了解决没有英语教师的现状,孙金花参加了教育办统一组织的培训,到县城学了一年小学英语教育教学。

妈妈不在身边,14个月大的孩子患了口腔溃疡,连续打了一周吊瓶。周末,她匆匆赶回家。临行前,坐在孩子身边眼泪哗哗掉。“万分舍不得,还是得走,很无奈!”

学习英语归来,孙金花在以往的工作量基础上又加上了4个班级的英语教学。每天从早到晚课程都排得满满的,每周课时达到了30节,根本没有休息时间。一天站下来,几乎迈不动步,小腿全肿了,一按一个坑。

她常说,爱孩子是老师的职业本能。没有笔了、衣服短了,鞋子破了……她总是用微薄工资为家境不好的孩子们购置衣物;孩子们的父母不在家,她就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们;18年来她资助了11名孩子求学……

虽是小学教师,但努力做好农村教育科研

“这种橙黄色的花,就是咱们长白山的对叶百合……”孙金花带着学生们一棵一棵从长白山上移植回来上千种植物花卉,建起了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百草园”。

山村闭塞,但是长白山的动植物物种丰富,这是城里孩子所不具备的资源。在繁忙教学之余,孙金花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力做农村教育科研,琢磨如何提升农村教学质量。“农村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开发利用农村教育独有的优势。”

这些年来,孙金花唯一的爱好是逛书店,搜寻各类教育科研、农村教育的书和资料。“我虽是一个乡村小学老师,但要把手头找到的每一本好书吃透了,再把知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思考如何用于乡村教育。”

成果斐然:《长白山儿歌》被评为省级教材类研究成果一等奖;《让乡野的阳光点亮孩子的心灵》,阐述积极开发农村教育资源优势,做活的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观点,被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授予研究成果一等奖;《农村小班额口语交际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荣获吉林省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多篇教科研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记者手记

采访孙金花时,记者说,“坚守大山的老师都很辛苦,坚守已是难能可贵,但是您还能坚持做农村教育科研,更不容易。”一直微笑着诉说18年坚守大山不易的孙金花忽然站了起来,泛着泪花,向记者鞠了一躬:“您说到了我的心坎上。”

这不仅仅是精力和时间的付出,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山村孩子的爱和对于乡村教育的责任感。乡村教育落后的现实需要直面,希望有更多像孙金花这样的老师,立足山村实际,发挥山村优势,不抱怨不放弃,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修补乡村教育短板,做大山里的“土”教育专家。

更多精彩资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