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眼中人民币“入篮”的深层意义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04 14:36:55

社论

从明年10月1日开始,人民币将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的货币篮子,成为第五个SDR货币。人民币“入篮”,不仅象征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肯定,也将对全球金融秩序及中国的金融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会员国提供的融资便利。会员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会员国换取外汇。SDR只是一种记账单位,它的定值是和一篮子货币挂钩。在人民币“入篮”前,这篮子的货币分别是美元、欧元、日元及英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五年检讨这篮子的币种。

要成为SDR货币,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货币发行国的货物或服务出口位居全球前列;二是它必须是“自由使用的货币”。由于中国是全球的贸易大国,因此早在2010年便符合第一个条件。但由于中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因此人民币迟迟无法成为SDR货币。

虽然人民币至今还不算是完全自由使用的货币,但在这一轮的检讨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议一致投票通过人民币“入篮”,而且人民币在这篮子的权重为10.92%,比日元(8.33%)和英镑(8.09%)高。这是对中国崛起与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认可,也有分析师形容这是“政治决定”。

显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纳入SDR,也有利于巩固它作为多边机构的角色。在2010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治理改革方案,将约6%的投票份额转移给包括中国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它的最大股东美国的拖延,这方案至今还没落实。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4月便表示,这改革拖延太久,影响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性、代表性和有效性。

尽管如此,中国锲而不舍地争取人民币“入篮”,反映了它融入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意愿。在新的SDR货币篮子中,比重下跌最大的是欧元,从37.4%下跌至30.93%,而美元的比重只从41.9%微跌至41.73%。虽然美国继续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相信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中,将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在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周小川便曾撰文建议,扩大SDR的功能以取代美元,并创造可保币值稳定的“超主权储备货币”。

人民币“入篮”,提高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从战略角度及经济发展需要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必由之路。在人民币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下,首先是发展人民币为贸易结算货币,其次是投资货币,最终成为储备货币。不过,在这过程中,中国有必要加速金融改革,以提高人民币的流通性。

今年以来,中国在金融改革方面,确实做出许多努力,包括放开存贷款利率,对外国央行及主权基金开放国内债券市场以及缩小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不过,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金融改革的步伐有时还无法跟上市场的变化。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3月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时表示,人民币“入篮”,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用开放倒逼改革。

在这一方面,新加坡可扮演积极的角色。新加坡是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两国最近在跨境人民币流动和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方面,达致一系列的协议,包括将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从苏州市和天津市扩展至重庆、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额度从500亿元人民币翻倍至1000亿元人民币,以及提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在本区域打造一个既富弹性而又蓬勃发展的人民币生态系统。

人民币“入篮”,可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崛起的象征。不过,从SDR货币篮子的权重来看,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相信还能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当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时,全球金融格局将出现新的景观。(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