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集中江浙沪,区域限制太明显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鲁迅先生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不但让人们对那个穷困潦倒却又极爱饮酒的孔乙己印象深刻,更是令咸亨酒店的名号驰名中外,成为酒乡绍兴最负盛名的百年老店。
不过可惜的是,尽管所有人都听过绍兴黄酒,但黄酒的消费群体仍主要局限于江浙沪一带。
首先,黄酒算不上是一个特别体面的消费用酒,除了江浙沪一带,它很难在展现面子的意义上创造什么价值;其次,黄酒是一个有很强区域背景的酒类,由于地域性太强,所以大家不认为它是一个通用用酒。”
在罗兰贝格大中华区执行总监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看来,制约黄酒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禁酒令”,而是受众面太窄。“我相信江浙沪一带治理‘三公消费’的政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端黄酒的发展,但是对于整个黄酒市场来说,它所面对的最大困难是消费者对于黄酒的认可度太低。
肖竹青表示,与江浙沪等传统黄酒销售区域相比,全国其他区域的黄酒销售比例极低。“这个比例大概是九一分,黄酒90%的销量都集中在江浙沪,就连剩下那10%也是靠一群出差的江浙沪喝出来的!”
实际上,来自会稽山的数据也证实了肖竹青的这一判断。会稽山在招股书中表示:“我国黄酒行业地域特征明显,其生产、消费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等传统区域……2011—2013年公司在江浙沪的销售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超过87%。”
“但其实就算是只有江浙沪在消费,我认为,江浙沪这一带的黄酒市场容量至少还可以再提高一倍。”阿不力克木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目前黄酒档次定位有些偏低,另外还可以去迎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如果能在这两点上做些文章,黄酒的消费基础还可以继续挖掘。但不论是提高单价还是契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都需要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从现在的状况看来,我不认为会稽山已经想清楚了这件事。”
水源地水质污染隐忧
招股书显示,会稽山的黄酒产品以糯米、粳米、小麦、鉴湖水等为主要原料。但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重要原料,饱含营养矿物质的鉴湖水近年来却因污染问题屡遭曝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查阅绍兴市环境保护局于7月15日发布的绍兴市环境质量月报发现,目前鉴湖水系的水质综合评价为Ⅴ类。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不属于饮用水类范畴。
尽管以鉴湖水为原料的古越龙山在7月1日发布澄清公告,强调公司酿造用水是经过处理的鉴湖源头水,且水质要求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但是作为中国黄酒之源,绍兴鉴湖水却还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水源地处绍兴鉴湖水系中上游的会稽山在招股说明中表示,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已颁布《浙江省鉴湖水域保护条例》,以确保鉴湖水域不受污染。
不过,会稽山同时也在风险提示中指出:“如果未来鉴湖水的可用水量减少,或者水质指标下降,且公司未能寻找到替代的优质水源,则可能对公司产品质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水源污染对于黄酒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打击。”向健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绍兴黄酒在业内享有盛名,若水源污染,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生产规模,另一方面也会引发消费者质疑。
“实际上,水源污染并不是只针对会稽山一家企业的特殊风险,而是酒水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些企业不能再把自己的水源地属性作为主要卖点了,否则它所面临的风险就会更大。”阿不力克木说。
记者曾多次就上述风险事宜致电会稽山提出采访,不过截至发稿并没有得到回复。
(实习生沈晨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