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国研中心余斌:投资增长滑坡是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关键
2014-08-05 14:22:18   来源:经济网   评论:0 点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余斌(资料图片)  国研中心余斌:投资增长滑坡是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关键  经济网讯(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余斌(资料图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余斌(资料图片)

  国研中心余斌:投资增长滑坡是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关键

  经济网讯(邹忻)8月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思考与实践”高端对话暨清华“时代领袖培育计划”启动仪式上发表演讲表示,今年以来投资增长出现大幅度滑坡,这是所谓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关键所在。以下为余斌演讲实录:

  首先看中国的需求结构,最近这几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长大幅度滑坡,加入WTO以后十年中,中国出口零平均增长达到23%,但是最近这两年增幅已经下降到10%以下,所以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是负的。

  现在问题是今年以来,投资的增长出现大幅度滑坡,这是所谓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关键所在。制造业投资增长在过去五年中达到年平均增幅30%,但是今年上半年增长不到1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也是大幅度下降的趋势,房地产投资的增幅今年以来大幅度滑坡,所以从需求结构来看,投资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

  今年上半年表现出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的趋势。从这一点来看,未来在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建议企业家们要更加关注中国市场。我认为中国市场目前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市场,那么未来中国市场一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

  在消费领域从变化角度来讲,我们观察到第一个变化就是,八项规定以后,参与企业受到了明显冲击,但是经过过去一年调整,今年年初以来,餐饮企业的餐饮收入呈现出卓越回升态势,也就是说没有了公款,餐饮企业转向市场,面向普通老百姓也能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

  我们观察城乡市场变化,在过去这一年多种,农村市场的增幅明显快于城市,从原因上来讲,八项规定对农村影响比较小,另外就是近几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城市,这就带来了农村市场更快的步伐在扩张。所以很多企业家这几年以来开始把更多经历在关注农村市场,我认为方向是对的。

  我们再看中国的供给结构,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重我们认为是历史性的超过第二产业,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这是中国供给结构的历史性重大变化。

  从原因上来讲,中国著名的消费支出大体上经历了以上几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以温饱型消费为主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购买赖用消费品为主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解决住和行为主的阶段。

  最近这几年,在居民消费支出当中用于购买服务业产品支出快速上升,从而为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奠定了需求技术,所以企业转型升级,在制造业领域面对产能过剩,过渡竞争,恶性竞争,盈利能力,能力水平大幅度下降,那么如果你观察服务业,你发现它正处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无论教育、培训、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等这一系列服务业领域正在快速成长。

  我们再看不同工业产品,去年以来情况,中间投入类、出口类、消费类在年初出现比较大幅度的滑坡以后,相对稳定。日子不好过的是什么呢?是投资类工业产品它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与整个投资增幅大幅度的滑坡有直接关系。

  我们再看下面的地区结构,从地区结构可以观察到同样的现象,那就是以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地区,它的增速明显下降。你比如说西部地区,你比如说东北地区它的增长出现大幅度的滑坡。

  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和房地产业是高速增长阶段的主要动力来源,中国经济过去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业和房地产业快速扩张来支撑的,增长阶段转换与这些产业峰值临近和进入调整阶段互为因果。就是增长阶段转换,经济增速出现明显回落以后,市场需求明显萎缩,这些产业发展空间大幅度下降,因此带来这些产业增长的明显下降。

  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些产业在经过过去这些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它已经达到顶点,达到峰值,它的调整不可避免。当这些产业开始调整的时候,整个中国经济增长必然会出现下降,化解过剩产能和泡沫,对于产业结构单一地区形成较大冲击,也会诱发金融风险。

  刚才从宏观角度看到中国需求结构,中国供给结构,中国产业结构,中国地区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再看下面这张图。

相关热词搜索:压力 关键 经济

上一篇:李若虹权力背后:给广发银行留大量未见光不良资产
下一篇:三一告赢奥巴马背后:美国外资委被喻为神秘“黑箱”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