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健康服务业消费势头正足 小艾灸有望成为产业
2015-09-24 14:11:40   来源:经济日报   评论:0 点击:

   旨在传承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第三届国际灸法大会”日前举办。灸法属于健康服务业,随着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服务业的需求正呈现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趋势。依据国家相关发展规划,到2020年国内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8万亿元以上。作为中医智慧结晶的艾灸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相关群体的消费能力又是怎样的呢?

   国际灸法大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艾灸推广委员会会长纪凯对记者表示,“一炷艾、一根针、一碗汤”是中医养生治病的三大法宝。其中的“一炷艾”指的就是艾灸,它采用艾叶制成的艾绒卷点燃作用于体表,以达到温通经络、消瘀散结等目的。正因艾灸是一门独特的医术,以及公众出于对滥用药品的担心,近两年间艾灸这一“养生消费”持续升温。

   记者获悉,目前在三线城市中,艾灸非专业店一次消费已达50至150元;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中则达80至300元不等。不少养生馆、美容院因此“易帜”,在经营中特别添加艾灸新项目,甚至将其作为“主打牌”。此外,消费热潮还催生了辅助设备的翻新,可全穴的灸罐、可除烟味的灸器等先后面市,施灸存在的固定难、烟熏呛、占人力等瓶颈问题纷纷实现突破。

   艾灸消费看涨的背后,亦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艾灸从业人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国内艾叶加工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较低,等等。据权威部门预测,随着“治未病”大中医文化的不断升温,未来3年艾灸行业将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国内艾制品消费总量将翻两番,达8万吨左右。

   纪凯认为,推动艾灸产业全产业链可持续化发展,进而满足消费者对健康服务、养生服务的多元化需求,未来还需进行一些探索:

   首先,探索中医艾灸养生旅游示范区。日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我国有着丰富的艾草资源,也是潜在的健康旅游资源,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巨大,有中医药产业基础的地区完全可推出一批集艾灸康复理疗、产品体验、旅游疗养于一体的旅游示范区产品,使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获取艾灸养生保健知识,体验中医艾灸养生,达到集艾灸养生、艾灸文化传播、艾灸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目的。

   其次,建立中医艾灸产业孵化机制。艾灸产业兼具服务业、生产种植业、加工制造业、文化传播业等多重属性。艾蒿的农业化种植、艾制品的加工制造、艾灸养生理疗与服务业、艾灸文化传播和培训,这四大业态都能产生极高的市场价值,有条件基础的地区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长远规划,创新经济和服务模式,鼓励多元投资,加快市场培育,提供政策扶持,特别是在资本运营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盟,将产生可持续性的增值产业链。

   第三,打造中医艾灸文化传播途径。从国际上看,韩国、日本等国把中国的灸法传承过去后通过发展与创新,艾灸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当中,特别是艾绒加工等关键技术已明显优于中国。未来,可以通过国际灸法大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产业发展标杆性平台,组织人员和投入资金对散落在民间的灸法灸技及其传承人进行抢救性的征询和收集,进行开发、研究、传承、整理和教学,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体验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法宝。


  艾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手段之一,以其操作简单、疗效突出而深受广大患者的喜欢。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取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艾灸疗法使人体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脏腑、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与桑拿、烤电、运动…等发热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


  现如今,艾灸养生已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到艾灸养生的行列,希望通过这一古老疗法法改善体制质。中艾堂艾灸养生能够根据不同体质人群的体质特点提供适合的艾灸疗法,达到调养身体、颐养生命之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互联网融资租赁迎利好 能量魔方新型模式引领行业大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