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美知名学者:美国应该与中国加强网络安全合作
2015-09-28 19:20:04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评论:0 点击:

  美知名学者:美国应该与中国加强网络安全合作

   2014年9月24日,美国前国土安全部部长汤姆·里奇在开幕式上演讲。当日,主题为“互联世界,安全第一”的2014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中国日报网9月28日电 美国研究东西方关系的学者格雷格 奥斯汀(Greg Austin)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中美之间紧张的网络安全关系完全是由美国混乱的网络外交政策引起的,奥巴马政府应该借习近平主席访美之机修正错误路线,与中国加强网络安全合作。以下为文章翻译:

   美国宣称中国正从事无休止的网络间谍活动,试图窃取美国政府和商业利益,并且已取得重大成功。

   美中网络安全关系变糟会是美国人自己的错吗?

   首先,在外交领域,像中美这样紧张的网络关系绝无仅有。中国和欧盟的网络关系良好,包括联合举办的“中国-欧盟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合作对话会议”(Open China-ICT)等。中欧之间没有过多争执和明显的怀疑。

   俄罗斯和中国也签署了协议,限制对彼此的黑客攻击。除此之外,中国与印度及日本的网络关系也不差。

   从某种层面上说,不难理解美国为何让事态发展至今。美国(有底气)在外交上比所有西方国家都咄咄逼人,因为它更强大。

   另外,较之大多数与中国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关系融洽的国家,美国更看重其他一些原则问题,比如网络空间的人权保护以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美国认为自己必须在这些问题上与中国对抗,尤其是因为中国正扰乱美国与亚太地区盟友的关系。这也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出发点之一。

   从另一层面上说,当前美国针对中国的网络外交风格和基调是一盘散沙。这着实让人意外,因为奥巴马总统的对华政策一般来说都井井有条,经过了深思熟虑。

   下面一些负面因素清晰地说明了美国政府在处理与中国的网络关系时的矛盾之处。总体而言,这些因素削弱了美国网络外交的一致性。这些因素包括:

   *错位的道德愤怒。这种愤怒源自美国认定中国悍然违背了那些不言自明的网络空间准则。

   *不了解中国网络空间同样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

   *美国针对中国的网络间谍及网络军事行动缺少细节披露,而且网络上也没有可供查询的评估报告。

   *美国内部各个管理机构之间相互角力,为了获取部门利益,美国国防部或美国国家安全局故意挑起与中国的网络争端。

   *夸大中国通过网络对美国知识产权的盗窃。

   *对大多数网络系统本身的脆弱性缺乏评估。网络安全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安全防护。

   *美国新兴网络安全产业充当“游说集团”,他们嗅觉灵敏,惯于通过炒作网络安全问题获取商业利益。

   *中国的网络严重依赖美国及其盟友提供的通信及信息技术,美国对于这一点还不够了解。

   *美国民主和共和两大党派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互相斗争扯皮。

   *大众媒体环境非常易于接受夸张离奇和反华的网络报道。

   相比于其它威胁,美国网络安全界过分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网络安全威胁的影响。

   而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便美国对中国指控颇多,也无法否认两国网络产业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联系。

   中国依靠美国的网络力量,而美国顶尖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供应商又依赖中国的供应链,甚至是最终的制造组装基地。这些与中国合作紧密的美国公司为了自身利益甚至游说美国政府放弃针对中国网络间谍行为的制裁。

   要想找到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理论来指导美国的网络外交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长期以来上述相互纠缠的负面因素已经把美国折腾得筋疲力尽了。

   美苏关系冷战期间的缓和实践经验表明,以一种平和心态来细致地评估间谍的影响,尤其是与军事威胁的对比下,那么这种影响是极其有限的。这样的评估反而能带来更加良好和更加务实的双边关系。

   【作者:格雷格 奥斯汀,美国东西方研究所(East West Institute)专业研究员,著有《中国的网络政策》(Cyber Policy in China)一书。】


  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他就任以来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它不仅将促进双边投资大幅增长、助力中国经济改革、扭转中美经济长期失衡的局面,还将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加码、“推进器”加油。


  专访:习主席访美是重要时刻的重要访问——访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里克·拉森 拉森说,作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成果,中美双方应该争取尽快达成双边投资协定,因为这是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


  新华网华盛顿9月21日电专访:习主席访美是重要时刻的重要访问——访美国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里克·拉森 拉森说,作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成果,中美双方应该争取尽快达成双边投资协定,因为这是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海峡两岸民生网”在京正式启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