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初稿成型
2015-10-19 09:25:12   来源:财经时报   评论:0 点击: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作为官方层面的首个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初稿已经制定完成,国家能源局近日就此开会讨论征求意见,这一行动计划有望年内出台,届时将选取不同地区,进行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等不同层次的创新试点。业内人士预计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至少在5万亿以上,目前各路资本纷纷跑马圈地,押宝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的储能、微网。

  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初稿成型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作为官方层面的首个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初稿已经制定完成,国家能源局近日就此开会讨论征求意见,这一行动计划有望年内出台,届时将选取不同地区,进行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等不同层次的创新试点。业内人士预计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规模至少在5万亿以上,目前各路资本纷纷跑马圈地,押宝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的储能、微网。

  随着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能源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新经济新业态逐渐成为主流思路。今年4月17日,国家能源局首次召开互联网工作会议,五大发电集团、三个电网公司、神华集团、几大民营互联网巨头及研发机构、高校等就能源互联网的定位、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之后在6月份正式确立《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

  作为该项目主要课题的牵头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鸣曾多次表示,能源互联网建设是一种链式上的变革,不能光看一些个别节点和短期的一些盈利机会。面对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逆向分布的格局,未来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定位应该是,大电网和微电网相结合的各个区域、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都能通过能源互联网柔性联接,从而进一步推动广域内电力资源的协调互补和优化配置。其中,电力互联作为能源互联的枢纽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明确我国互联网发展思路以及整体结构框架设计的同时,还要集中研究关键技术,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标准,并综合论证具体项目实施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前的思路是,先不要束缚于具体概念,要鼓励多种多样形态的试点,主要是一些比较大、有带动作用的项目。目前我们已经确定的重点项目是张家口的奥运项目,实现高比例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把燃煤替代掉。”参与讨论的另一业内人士指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方式,会选择多种技术。此外,能源互联网要建设,通信必须同步发展,这样对可再生能源智能管理方面有帮助,能够灵活售电。

  据了解,今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与北京联合申办奥运成功,在今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成为我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和国家规划的新能源基地之一,张家口即将进行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要达到30%,2030年达到50%,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清洁能源。通过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年替代化石能源14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约3600万吨、35万吨和6万吨,大气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虽然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还未公布,但投资者的想象空间早已打开。《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经参与能源互联网的能源企业,除了国家电网这样的电网企业,还有电力、煤炭、石油、新能源等多个行业的企业,甚至阿里、百度等互联网领域巨头也已布局其中。

  地方政府也已经提前行动起来。比如,四川省政府办公厅6月份下发《四川省2015年“互联网+”工作重点方案》,提出在制造、农业、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推进“互联网+”。其中在能源领域,四川省政府将和清华大学推进能源互联网,在成都天府新区设立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和能源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区,并设立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重点包括城镇智能配网建设、新能源汽车、能源市场化改革、能源互动交易平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及应用等。

  安信证券研报分析称,目前我国用户端电力销售的金额大约2.5万亿元,加上建设投资,可以估计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至少在5万亿以上。按照信达证券能源互联网首席研究员曹寅的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路线图,分布式加用户侧储能加能源路由器(智能电表、充电桩、智能逆变器)构成能源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未来5年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2017年至2023年,随着多样化主体进入售电领域,电力交易市场机制基本建立,重点发展需求侧管理和服务,进而倒逼配电智能化和开放。

相关热词搜索:互联网|行动计划

上一篇:泽熙净值波动泄天机 私募密集调研背后加仓博反弹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