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美元本位:中国经济稳定的政策两难
2015-10-22 09:00:06   来源:华夏时报   评论:0 点击:

  过去20年来中国货币当局在汇率政策上有过三次大的举动。除1994年的汇率并轨外,后续的政策只是修修补补:虽然提及“浮动汇率制度”,但直至目前,仍未改变人民币钉住美元的事实,其间(如2014年)调整银行间外汇交易波动幅度,没有改变汇率缺乏弹性的事实;过去一年人民币汇率兑美元之外主要货币走强的事实(这也是今年8·11汇率调整的一个官方理由)表明,“一篮子”更多的是一个政策词汇,中国实行的是可调整的钉住美元汇率政策。

  这一政策选择,同100多年前的金本位制相比,用美元取代黄金,规避紧缩效应,但运行机制、优缺点很接近(尽管国内、国外对黄金的货币属性一直有顽强的拥趸,并因此看好黄金前景,但那的确是梦呓)。

  关于“三元悖论”

  中国作为开放经济体,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情况下,仍面临“三元悖论”的考验,即汇率稳定、资本流动和国内货币政策独立不能同时兼顾。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并不能保证其他两项政策的稳定和有效。

  在2001年至2013年间,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前,中国在政策选择上的压力似乎并不大,这不是政策技巧,而是国际、国内形势造成的。

  国际上的因素是美元持续7年的贬值走势。为应对因网络泡沫和“9·11”恐怖袭击造成的经济衰退,美国自2001年初开始实施低利率政策,直到2004年;美元指数在2001年、2002年形成“双头”顶部后,一路下行,到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探底,最高跌幅超过40%(最高120,最低70);2001年开始,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大幅贬值的亚洲货币对美元走高。钉住美元的人民币,对美元之外世界主要货币及贸易竞争经济体货币相对走贬。中国大陆出口产品价格优势明显,在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市场份额快速上升,出口、顺差和储备同步增长。这是中国决策者最期望的结果。

  国内因素。1996年开始,经历“软着陆”、通货紧缩和辛苦“保八”的中国经济,在教育市场化、住房商品化、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等系列措施之后仍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国际市场消化产能、需要外来投资提升金融活力,因为国内四大银行也在等待政府救助。锚定美元——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政府控制的国有资产/房地产进入繁荣时期,这是加入WTO之后完美的逻辑路径,“市场活了、金融活了”,此前各种阴霾、困难一扫而光,中国经济步入增长快车道,政府的经济话语权、宏观调控的空间更大了。

  中国经济开始加快货币化的过程。外汇占款模式下,先是贸易顺差,特别是来自美国的顺差,增加了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市场的货币供应量。“钱多了”,国内人民币计价资产、服务开始重新估值、定价。中美之间利差以及人民币资产升值预期,吸引直接投资加速流入,有长期投资,也有为套利而来。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政策,给外资流入提供了政策保证:资金进入中国稳赚不赔。外汇储备因此稳步增长——货币化进一步加快——人民币资产继续升值。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历史上的“出口创汇”观念、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区域经济体的教训及可见的经济繁荣,让决策当局对此乐观其成。低估的人民币汇率很快面临升值压力,并因此被美国及中国贸易竞争者诟病为“向全球输出通缩”,于是有了2005年7月的政策调整。但仍然没有改变政府干预(低估汇率)、钉住美元的策略,贸易顺差和FDI持续,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此期间,在“三元悖论”的政策选择中,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政策没有改变;资本的流动基本是单向的,即净流入,没有流出压力;货币政策持续“稳健”,间或的存贷款利率调整,主要针对房地产投资。政策选择上,货币当局显得游刃有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接连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实施“4万亿”刺激计划。美国企业和家庭减债、去杠杆,政府加杆杠;中国则是一个全社会加杠杆的过程。汇率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2008年一季度末到2014年二季度的6年间,美元指数处于底部波动,对主要货币涨跌不一;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的两年里,美元兑人民币保持在6.8元水平,随后,人民币再度走高,并于2014年年初接近6.1元。钉住美元并明示升值的汇率政策,以及中美之间的利差和再度上涨的房地产资产价格,吸引了套利资金,包括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产生的资金,加速进入中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并在2014年年中达到近4万亿美元的最高值。钉住汇率、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模式下,储备增长、货币供应的逻辑、路径同2008年之前相同,配合政府应对全球危机的刺激政策,中国因此成为全球“放水”最多的经济体:自2009年始,每年M2的增量都以十万亿起计。货币化过程正演变为加速泡沫化的过程。

  此间,汇率政策未变、资本仍然净流入,全球都在货币宽松,三元悖论的压力仍然不大。但显然,近年以债务方式进入中国增加的储备,成了堰塞湖,给中国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2014年年中开始,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美元指数确认反弹走势,世界范围内的美元开始回流美国。市场参与者同时发现,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下降通道,人民币已不存在低估,甚至已经高估,资金流向随即发生逆转,由争相流入变为流出。钉住汇率制的弊端开始显现,“三元政策”选择的困境、曾经引以为傲的庞大的储备,使得中国目前要保证任何一个政策的有效性都成本极高:国内经济疲态需要外贸拉动、人民币存在高估,但贬值会带来全球性的动荡,衰退顺差将招致更多的批评;国内货币政策如放松,会加快贬值预期;贬值预期下,严格外汇管制不敢丝毫懈怠,加强监管则加剧了市场不稳定情绪;保持汇率继续钉住美元并锁定波动空间,给了资金外流留出了时间、确定了理想的价格。资金外流,将加速国内资产泡沫破裂,这是决策者无法承受之重,货币当局此时却难有作为。2013年前后的格局表明,“三元悖论”并非不适合中国,只是时间未到。

  不钉美元行吗?

  中国的汇率政策,要继续原有模式,且不受“三元悖论”的制约,则必须继续人民币低估策略,从而不断地吸引外资流入。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政府的干预也难以奏效。这是固定汇率制度的典型特征和困境。在金本位/金汇兑本位乃至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人为压低本币,可以明显改善一国贸易条件、增加出口从而增加储备(黄金、外汇),不少国家最初尝试了这一做法,且本国挣得好处良多。但很快被其他国家批评为“以邻为壑”且招致报复。面临资金外流时,任何管制措施都形同虚设,先期获得的好处被迫加倍还回去。各经济体间的协作困难及紧缩效应,导致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并被放弃(当然不是阴谋所致)。正如半个多世纪前,特里芬在总结金本位的经验、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机制后指出的那样,“管制仅仅减缓或推迟了汇率的再调整”。

  

  当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实行钉住美元的策略。钉住美元,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更是中国决策者“自主”的选择。美国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领域的地位,以及过去十多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成绩,都证明了这一点。选择钉住美元,就选择放弃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就是选择美元背后的美国政府信用,并以这个信用背书,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及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在危机发生时视美元为废纸、在美元走贬时呼吁保证储备安全以及隔洋喊话、告知美联储该如何制定政策,都与“自主”选择相悖,且有失恰当。对中国来说,最佳的政策调整时机已经错过,当然不只是汇率政策。当下,仅就汇率而言,任何方向的干预努力都意味着巨大挑战,三元悖论的影响和制约前所未有之大。目前全球经济格局,美国希望中国能共担“火车头”的角色,但这不现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习近平就开拓中英合作新局面提四点建议
下一篇:习近平:一带一路将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带来巨大机遇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