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领跑全国的重庆做对了什么?
来源:证券时报 发布时间:2016-01-18 10:02:35

GDP增速领跑全国的重庆做对了什么?

——新常态下重庆供给侧改革样本分析

在重庆经济发展中,一些数据尤其值得揣摩:过去几年,全国钢铁产量从1亿吨跃升到10亿吨,重庆始终是600万吨;过去8年,全国煤炭产量从20亿吨上升到50亿吨,重庆一直维持在4000万吨;全国火爆、近来频频引发事端的P2P信贷,重庆的态度是“基本不碰”;重庆市每年房地产投资不超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5%,地产业处于健康状态。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过去两年,在中国各地经济增长普遍遭遇困难的局势下,重庆连续两年GDP增速领跑全国,而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年第一调研选择重庆,反映其发展方式有研究借鉴的意义,重庆扮演着重要的样本示范角色。

重庆的经济数据让人印象深刻。2011-2014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3.3%,高于全国同期增速5.3个百分点。从全国排位来看,2011-2014年重庆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前三位,2011年和2014年增速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前三季度,重庆GDP同比增长11.0%,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并有望全年继续领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五大任务,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对照样本。并且,重庆既是‘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又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城市,如今的重庆逐步打通陆路、水路、空运等多方通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城市,未来它将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将2016年考察的第一站选择在重庆。”

在重庆经济发展中,一些数据尤其值得揣摩:2014年,重庆市工业总产值2万亿元,电子信息和汽车各占5000亿元,都分别增长了20%;汽车产业方面,重庆市集聚了国内外10个品牌商,同时形成了10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庆集聚了10多个品牌商和代工商,零部件企业有860多家。

而另一些数据是,这些年,全国钢铁产量从1亿吨跃升到10亿吨,重庆始终是600万吨;过去8年,全国煤炭产量从20亿吨上升到50亿吨,重庆一直维持在4000万吨;全国火爆、近来频频引发事端的P2P信贷,重庆的态度是“基本不碰”。

仔细分析这些重庆经济发展数据发现,不仅与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契合,也是重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

创新:新兴产业发展

1月4日下午,习近平到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观看柔性屏、超高清显示屏等产品演示。他甚至用放大镜贴着玻璃面板观看里面的电话。他在现场强调,一定要牢牢地把创新掌握在手里,把创新搞上去。

“为什么选择重庆?”重庆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丰伦说,“这是对重庆发展的一个肯定。近几年,重庆的GDP增速都排在全国前列,并且这是有质量有技术含量的GDP。”

近年来,重庆笔记本电脑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工贸易成为经济支柱之一。在西永综保区,惠普、富士康等一批IT巨头相继进驻,撬动重庆进出口总额连年增长。与此同时,其他新兴产业发展也迅猛,如物联网产业,海康威视(28.29, -1.07, -3.64%)重庆基地项目将开工,加快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等项目建设。机器人(51.580, -2.55, -4.71%)及智能装备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取得迅猛发展。

重庆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2015年,重庆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起跑,实现产值1664亿元,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30%。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并推进各功能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形成协调联动发展的良性局面。创新、协调成为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征。

2014年上半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就开始研究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4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大会,提出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借鉴了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又参考了国家谋划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包括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石墨烯及纳米新材料,轨道、通用航空等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综合化工、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等。

“站在向未来5年前进的起跑线上,中央指明了求发展、要动力的手段,那就是创新。”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指出,十二五期间,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推动国有资产重组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这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为重庆的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重庆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去年9月21日,重庆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继续取消63项、下放670项市级行政权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此前,重庆已取消下放516项行政审批事项。

2014年,重庆还在已有的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措施的基础上,出台了《重庆市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专项方案》,制定了降低门槛、打造众创空间、实行财税优惠、提供科技支撑等16项扶持措施。去年前三季度,重庆新设立中小微企业8.7万户,比上年同期多增1.8万户,中小微企业累计达56万户。

“只要你敢来,我们这里就有10+N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你。”这是北部新区向创业者发出的征集令。北部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杨春林说,“大多数创业者不缺点子和创意,但缺资金。”为此,北部新区管委会出资设立了10亿元“两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形成N只股权投资基金扶持企业。

开放:内畅外联 立体开放

果园港和“渝新欧”铁路是重庆对外开放的标志。2015年6月,果园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全面开通,实现“渝新欧”国际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连接,形成东接太平洋(7.570, 0.00, 0.00%)、西连大西洋(6.280, -0.22, -3.38%)的国际航运枢纽。2015年11月7日,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启动,为重庆的开放发展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引擎。

“不沿边、不靠海”曾经是重庆长期以来的短板。而今,这个形容词变成了“承东启西、牵引南北、通达江海”。从地理版图上看,重庆正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与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大有可为!

重庆市长黄奇帆称,“一带一路”涵盖了亚洲和中东欧等国家地区,长江经济带覆盖了中国11个省区市,二者天然连接,构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整体格局,重庆在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港口是重中之重。利用跨国铁路和港口,5至10年期间拉平东西部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差距。

袁钢明说:“长江经济带的提出,把一个地域很广大的区域,通过长江水道连接起来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范围的区域经济模式。这个战略把东西部发展都贯通起来了,非常奇妙,也非常成功。我认为,通过长江水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空运,将整个区域连成一体。在未来,它必将异军突起。”

2015年4月,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贸易功能区顺利通过了海关总署、财政部、国税总局等三部门的联合验收,正式启动运行。该港区是我国内陆首个保税港区,拥有“水港+空港”的一区双核优势。

“这意味着重庆在内陆率先拥有了统筹外贸和内贸两个市场、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开放平台。”重庆保税港区副总经理黄曲说,保税港区正在着力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商品展示,并建设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保税港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1.27亿美元,占重庆全市的41%。

事实上,保税港区仅仅是重庆对外开放的功能平台之一。如今,重庆的江北机场、寸滩港、团结村铁路站已经实现了交通枢纽、口岸、保税区3种功能的“三合一”,这在我国内陆城市中绝无仅有。

在重庆加大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不得不提的还有“渝新欧”国际铁路。这条始发于重庆、连通着西部各省区与中亚和欧洲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重庆乃至内陆地区向西开放的引擎。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说,渝新欧这条大通道像一条大动脉,正在将重庆的心跳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及沿线各地。此外,聚合枢纽、口岸、保税区功能的水、铁、空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相继投运,口岸经济快速兴起,让重庆更加深度融入全球分工,成为对接“一带一路”的突破口。

据重庆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重庆工业对外开放水平有大幅提升。2015年,重庆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总产值占比达25%,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重庆工业实际利用外资每年均超40亿美元;机电产品外贸总额590亿美元,翻了三番,占当地外贸总额近八成。渝新欧铁路累计开行490班列车,开行时间缩短至13天,运行成本比开行之初降低近一半。

就像习近平主席在调研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为重庆提供了“走出去”的更大平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重庆提供了更好融入中部和东部的重要载体,重庆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协调:五大功能区域布局

重庆五大功能区域战略部署,是对协调发展最好的诠释。重庆市功能区域划分和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重庆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

“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除了与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密契合,同时也是重庆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称,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生产力在区域空间的重新配置,通过“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更有效利用要素资源,实现结构优化,从而推动各功能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增有效供给、去无效供给。从目前情况看,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根据重庆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都市功能核心区高端要素加快集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1.9%;都市功能拓展区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60%;城市发展新区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地位进一步凸显,GDP增速领跑全市,工业投资占全市60.8%;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生态功能不断恢复和加强,生态农业、特色旅游等持续发力。各功能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成效明显,区域结构不断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两年全球信贷扩张的背景下,很好地发展了重庆的金融业。加之一些PPP(公私合作模式)的思路让经济有了不少活力,金融业在重庆GDP方面能够带来乘数效应。

以江北区和渝中区为例,两年多来,江北区新集聚了48家全国和区域性金融总部,目前金融机构达355家、占全市总量的约30%,金融资产突破1万亿元、占全市总量的约1/3;渝中区聚集了近400家金融机构、18家跨境电子商务企业、205个国际知名品牌和全市2/3以上知名商务服务机构。

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都市功能核心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已集聚金融、商贸、商务等现代总部服务企业350多家。

此外,扶持产业由“补”改“投”,是重庆的重要成果之一。2014年以来,重庆市确定了133项改革任务,并以25项重点改革专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方面改革。

距重庆主城区100多公里的荣昌区荣隆镇,本是个农业小镇。然而,这几年来参观考察“工业园”的人却特别多。带来这场变化的,是重庆首个以PPP模式开发的工业园区——荣隆台湾工业园。

2012年9月,荣隆采取PPP模式,引进民营企业重庆东恩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园区投资业主建设园区,探索创建了“政府引导、民企投资、政企合作、互利多赢”的园区运作新模式。

2014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出台《PPP投融资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当年成功签约实施1300亿元、13个PPP合作项目。按计划,从2015年到2020年的6年期间,重庆将平均每年推出1300亿元的PPP项目。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我们认为,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既要善于从全局和基本面上理脉络、找根源,又要抓住关键环节、讲究方式方法,于法有据,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与此同时,重庆近年来还实施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地票”交易、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集体资产量化确权等多项改革,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制度通道。其中,仅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和“地票”制度改革,就撬动了上千亿元工商资本反哺“三农”。

共享:地票制度更加惠民

共享发展是凝聚人心谋求和谐的要诀。共享发展需要协调缩小区域、城乡、各个群体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实现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收入均衡化,解决了这些问题,人们的认同感就会大大增强。

易小光表示,对重庆而言,近年来大力推行的25件民生实事、24项扶持就业创业政策、16项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等件件是“干货”,就是要给所有人发展空间和机会,让群众共享幸福红利。

“共享”经济更加体现出习近平对重庆发展的深切盼望。习近平在调研重庆市时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48.410, -3.13, -6.07%)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易小光强调,共享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十三五期间,重庆要紧抓“四化同步”做大经济总量,在发展的过程中,继续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提供普惠性的公共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促进广泛就业、缩小贫困差距,这既是对民众迫切呼吁的回应,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具体、实际的指标。

说起重庆民生实事的政策,必须要说地票制,重庆市已经试行了8年。2015年12月25日,《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正式出炉,并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而在此之前,重庆的8年地票制试验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

数据显示,8年间,重庆地票已交易17万亩,交易总额340亿元。在收益分配方面,宅基地复垦产生的地票净收益按85:15比例分别直拨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农户获得的收益,通过地票交易一户大概收入10万元。据悉,重庆市制定并公布了地票交易最低保护价格,2008年的起拍价为4万元/亩,2010年地票交易保护价提升为13.6万元/亩,2011年8月以后,最低交易保护价调整为17.8万元/亩。

据悉,通过地票交易,重庆地区农户普遍能获得10万元左右的净收益。同时,农户进城后的工作生活也能得到保障。重庆的地票制度不仅仅让农民生活得到保障,同时,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案例,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例证。

黄奇帆称,“有了地票以后,我们现在建飞机场、学校、高速公路、医院这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国家的指标,搞房地产就买地票,由市场来支持这件事。这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案例,重庆绝对有把握地说,虽然城市化会带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但通过地票的推出,到2020年,重庆3400万亩耕地一亩都不减少,还能增加100多万亩。”

绿色:再生产 实现在绿色保护中

中国之“美”,重在发展之“绿”。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更多彰显的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的重庆如何“绿”起来?

2015年12月29日,武隆县凭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荣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不仅如此,武隆还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景区、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多个荣誉。这种因保护环境,换来大自然“绿色”回报的情况,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比比皆是。

易小光说,绿色发展的路径怎么走,重庆已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如渝东北、渝东南地区要推动大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产业融合,四化同步,协同起来发展绿色、生态、开放型经济。

易小光举例说,比如集中力量发展小规模高附加值的生态产业,围绕农副产品做衍生商品的开发,增加其价值。无论是生态涵养发展区还是生态保护发展区,都有绿色资源的再生产过程,将资源商品化、市场化,甚至资本化的过程,不仅可以实现在保护中发展,而且会发展得更好。

当然重庆的绿色发展也包括经济的轻装上阵,如在化解房地产库存中,“25%理论”已广为人知。该理论要求重庆市每年房地产投资不能超过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5%。对此,黄奇帆解释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5%一定供过于求,低于25%又供应不足,不适应城市化。如果一个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中,房地产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长远看没后劲。”

投资一向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限定性投资不仅体现了供给侧改革和继续扩大总需求之间的再平衡,稳定的房地产市场也为重庆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基础动力。



新闻热词

48小时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