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通讯员 陆敏 记者 庾琳 摄制
【资料图】
10月14日,秋风裹着微凉的花香,穿过垂满花藤的巷口,引人踏进一片被时光浸润的天地——有人在香气四溢的小店前驻足,有人在非遗作坊里抚弄温润的陶泥,也有人拾级而上,在骑楼露台远眺平陆运河初现的波光。
这条依钦江西岸延展的钦州老街,以“两纵七横”的肌理铺展。中山路与人民路如城市脊梁,串联起新兴路、城内街与一至五马路等七条横巷,在约3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勾勒出千年钦州的历史经纬。从宋代城内街、明清竹栏街,到清代占鳌巷、攀桂巷,再到民国中山路,这里不仅安放着一座古城的记忆,更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烟火日常。
“老街是钦州文化的活态缩影,海丝文化、英雄文化、岭南文化与坭兴陶文化在此交融共生。”钦州市滨海文旅公司项目负责人黄若刚介绍,老街2019年启动提升改造,2021年国庆前重新开放,现有各级文保单位12处、历史风貌建筑400余处,正逐渐成为城市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
在历史文化街占鳌巷南端,仿明清制式的“占鳌坊”与“攀桂坊”两座牌坊两两相望。这两条街巷始建于1891年,原是民族英雄刘永福安置黑旗军阵亡将士遗孀之地,旧称“寡妇街”。后来刘永福亲自改名,将“攀蟾折桂,独占鳌头”的殷切期许,深深镌刻进街名里。
转入占鳌巷1至3号之间,一条仅1米宽的窄巷静默伸展。它长65米,连接着街市与江岸,被称为“一米巷”。
一米巷长65,连接着街市与江岸。陆敏 摄
巷虽窄,心却宽。上世纪30年代,戴家在此筹建祖宅,得知邻里担忧房屋过高影响排水,便主动将墙基退后一米。这一让,既解了排水之困,也为后世留下一条往来方便的巷弄。
巷因让而存,德因宽而久。从这条窄巷走出的戴家子弟戴路,远赴延安后成长为新中国杰出外交官,曾任中国驻塞浦路斯、乌干达等国大使。
如今,“让墙”往事虽渐被淡忘,但小巷凭着独特韵味,成了游客戴簪花、穿汉服“出片”的取景胜地。
一米巷凭着独特韵味,成了游客“出片”的取景胜地。陆敏 摄
与一米巷平行的文澜巷,虽仅百米长,却曲径如波,墙上五色砖石交错成画,步步换景。巷名源于钦州才子黄文澜的旧居——他曾是刘永福儿孙的教师,更执笔撰写了刘永福回忆录《刘永福历史草》,这部著作是研究刘永福及中法战争的重要史料。
文澜巷对面,“旧巷子·龍一”的招牌半掩于绿蔓中。推门而入,仿佛跌入一座文艺花园。
“旧巷子·龍一”的店内,仿佛一座文艺花园。陆敏 摄
店主本名张玲玲,街坊却都唤她龙一,这位土生土长的老街女儿,童年印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街最鲜活的模样:“那时我们在小巷里追逐嬉戏,穿过巷弄便是钦江河堤。两岸翠竹掩映,渡船往返,江水清悠。我们在竹林中寻觅可食的花草,退潮时去河滩挖螺捉蟹——那些与自然相拥的记忆,是心底最柔软的乡愁。”
成年后,她选择远行。“走出去,是为了把世界看进眼里;再回来,是为了把心安放故里。”认清内心所向后,她毅然返乡,将祖宅改造为老街首家特色民宿,并以偶像音乐人之名,定下“旧巷子·龍一”的店号。
店里每一处细节皆藏着其心意:门前廊道绿意盎然,室内灯光柔和温暖,墙上画作点缀日常。这个集私房菜、书吧、非遗展示于一体的空间,成了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如今,她和妹妹及合伙人共经营4家店,生意如藤蔓般,与老街深巷共生共长。
近百年来,钦州老街商肆林立,市声不绝,至今仍保留打铁巷、旧米巷、芋头巷、鱼寮街、盐埠街等行业街名,静静诉说着往昔繁华。
当夕阳沉入运河,老街换上另一重韵律:“文澜积庆美食坊”的牛杂锅咕嘟冒泡;糖水摊前,4元一碗的自选甜品让游客啧啧称赞;烤生蚝的摊主熟练撒上蒜蓉,火焰升腾的瞬间,香气便勾住了过往的脚步。
“目前老街核心线路业态日趋丰富,涵盖非遗文创、手工艺品与新式餐饮等,已成为文旅商融合的主要集群区。”黄若刚表示,“根据规划,我们还将打造古城市集、红色文化体验园等项目,乘着平陆运河带来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激发街区活力。”
晚风里,烟火气渐次氤氲,漫向记忆的深处。在老街,人们寻见的不仅是风景,更是此心的归处。
报纸版面截图。
总策划:刘昆 陈仕平
总统筹:文彩云
统筹:陈丹平 刘斌 骆怡
记者:庾琳 梁菡
通讯员:陆敏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