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五金阀门行业面临三低问题 五金阀门行业如何实现转型
2014-07-05 12:13:51   来源:综合   评论:0 点击:

  五金阀门行业面临三低问题  价格低  在宏观经济持续看好的形势下,五金阀门行业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指标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是由

  五金阀门行业面临三低问题

  价格低

  在宏观经济持续看好的形势下,五金阀门行业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指标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是由于价格战的影响,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都较去年大幅下降。总体而言,我国泵阀市场产业集中度较低,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在拥有核心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附加值低

  目前,我国阀门行业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我国阀门企业主要以低层次、小规模、家庭作坊式企业为主。在产品上,由于重复投资,技术引进不够,我国阀门企业的主导产品仍然是低质量的大众产品。

  我国阀门行业在产业结构、工业阀门的产业链,以及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上均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国内阀门产品质量低下的原因在于:由于市场急速扩大,原有国营阀门企业纷纷关停并转。虽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但由于起点低,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产品大多数都是模仿生产。

  目前我国企业生产的各种阀门普遍存在着外漏、内漏、外观质量不高、寿命短、操作不灵活以及阀门电动装置和气动装置不可靠等缺点,部分产品只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一些高温高压和关键装置上需要的阀门仍然依赖进口。

  利润低

  去年我国阀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到241亿美元,同比增幅达28.2%.其中出口总额为224亿美元,同比增幅达29.3%;进口总额为201.34亿美元,同比增幅27%.随着世界经济回暖,我国阀门产品的进出口也有所增长,但由于在高端技术上与国外的厂商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今后一段时期内,产品技术将成为制约我国阀门产品发展的一个瓶颈。

  目前,中国阀门制造商还仅限于一些利润较小的目标市场,诸如埃塞俄比亚、苏丹、伊朗、伊拉克和部分东南亚市场。这些市场规模小,决策过程完全取决于价格,利润空间有限。

  中国进口阀门制造商必须重视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要在未来生存下去,他们必须改善以前不景气的业绩,获得大额出口制造盈利。目前出口收入不多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市场出现大量商机,而且中国进口阀门制造的设备质量还不足以销往海外。

  五金阀门行业如何实现转型

  近年来,节能成为产业发展原则和目标,为响应国家号召,阀门行业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和多规格发展;二是朝着节能方向发展。

  向多品种和多规格发展

  随着阀门行业重组步伐加快,阀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部分普通阀门产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使得中小型企业发展越来越艰难。而即使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未来行业将是产品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品品牌的竞争,产品将向高技术、高参数、耐强腐蚀、高寿命方向发展。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认为,未来五金阀门市场供应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和多规格发展,满足成套的制造项目的需要,一个企业制造项目所需的阀门,由一家阀门生产厂家全部提供的趋势越来越大。

  当前我国在在阀门市场中,已经能够提供多种产品:比如供热阀,环保用阀、建筑用阀门等。但是在高压阀门领域依然依靠进口,这也是未来我国阀门需要发力突破的领域,才能真正推动我国阀门行业的发展。

  朝着节能方向发展

  从节能方面来看,发展蒸汽疏水阀为大势所趋,并向亚临界和超临界的高参数发展,满足设备低能耗方向发展的需求。

  泵阀企业只有有效清晰地认识行业现状,不断加强优化自身产品,加强忧患意识,强化企业文化及市场服务理念,只有做到稳中求快、快中求精、精中求稳,才能让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泵阀行业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

  我国阀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来说已经是比较成熟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阀门产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一些小企业很难生存。在当前的阀门市场环境下,高压阀门领域依然依靠进口,这也是未来我国阀门需要大力发展的领域,推动我国阀门业进入国际。高端阀门在政策引导和科研技术的扶持下,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关热词搜索:阀门 五金 问题

上一篇:李嘉诚千亿撤资之后 欲重塑食品链
下一篇:部分城市土地溢价率回落 市场热度下降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