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经 > 正文

部分城市土地溢价率回落 市场热度下降
2014-07-05 12:14:26   来源:综合   评论:0 点击:

  中国指数研究院7月3日发布《2014上半年品牌房企土地投资专题研究》,2014年1-6月,监测到的30家重点品牌房地产企业合计新增土地371宗,

  中国指数研究院7月3日发布《2014上半年品牌房企土地投资专题研究》,2014年1-6月,监测到的30家重点品牌房地产企业合计新增土地371宗,低于去年同期518宗的数量;新增土地储备规划建筑面积总计6159.44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降低39.96%;总成交金额为2065.7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4.28%。

  进入2014年,房企囤地热情骤然减退,房地产市场形势悄然“速冻”,市场观望情绪浓重;部分市场出现量价齐跌的局面,库存高企状况之下,房企销售压力逐渐增大。2014年上半年房企拿地动作骤减,投资趋于谨慎理性。

  品牌房企购地力度减小新增土地规模下降近四成

  2014年1-6月,监测到的30家重点品牌房地产企业 合计新增土地371宗,低于去年同期518宗的数量;新增土地储备规划建筑面积总计6159.44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降低39.96%;总成交金额为2065.7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4.28%。

  从行业标杆企业在2014年上半年的拿地情况来看,出于自身对市场的研判、土地储备规模和拿地策略,各标杆房地产企业拿地表现有所不同。受到2013年上半年新增土地储备规模较大的影响,万科、万达、保利地产3家行业标杆房企在2014年上半年纷纷收缩了新增土地储备的步伐,同比降幅均超过30%,其中万科新增土地储备规模低至不足上年同期的五分之一,其拿地城市完全回归一二线市场;中海地产和碧桂园的新增土地储备规划建筑面积较上年同期均有增长,特别是中海地产,同比增长141.7%,中海地产在2013年上半年新增土地规划建筑面积249.4万平方米,拿地规模在同级别企业中规模最小,在本期新增土地规划建筑面积则达602.4万平方米,在土地市场降温的背景下大幅收储,体现出企业一贯秉持的稳健投资风格。

  投资策略更趋谨慎一二线城市占比达68%

  从新增土地储备分布城市结构来看,30家房地产企业在一二线城市合计拿地占比为67.51%,在土地市场整体表现疲弱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倾注了更高的关注;这主要在于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受到较强的有效购买力支撑,其土地市场的风险相对较低,从优化土地储备结构的角度出发,提高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占比能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此外,30家房地产企业2014年上半年在中西部、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新增土地储备占比依次为36.87%、28.10%、17.89%、17.14%,由于中西部地区地缘广阔,并且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利好影响,仍然得到了房地产企业的关注。

  今年上半年,30家房地产企业在21个城市拿地的规划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30家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规划建筑面积最高的是二线城市济南,其次是太原、广州、南京、北京、成都等城市。

  2014年1-6月,广州、北京、济南、太原、南京、成都等一二线重点城市仍然是房地产企业拿地的热点区域,部分三四线城市如廊坊、清远、淄博,受到个别房地产企业城市布局战略的影响,也达到了较高的新增土地成交规模。在土地市场热度有所降低的情况下,品牌房企拿地更趋谨慎理性,控制拿地规模,同时偏重于在市场相对稳定的一二线城市增加优质土地储备,从规模和布局上降低拿地风险。

  部分城市溢价率回落较去年降低5.18%

  2014年1-6月,30家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储备的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065.7亿元,较上年减少24.28%,其中,18家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出让金支出较上年下降;新增土地储备的平均楼面价为4589元/平方米,同比提高22.63%。在整体土地市场出让金总额下降的情况下,新增土地储备的平均楼面价仍然在上升,主要是受到房地产企业在一二线城市拿地比例提高的影响,拉高了新增土地储备的平均楼面价。

  2014年1-6月,30家房地产企业新增土地储备的平均溢价率为20.11%,较上年降低5.18个百分点,部分城市土地溢价率出现明显回落,土地市场热度下降,部分房企新增土地储备的平均溢价率几乎与出让底价持平。

相关热词搜索:热度 土地 部分

上一篇:五金阀门行业面临三低问题 五金阀门行业如何实现转型
下一篇:北京地铁10元封顶:多数支持调价,但不希望涨幅太高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财经时报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财经时报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时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供稿服务

  违法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caijing@163.com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所有版权 中国财经时报网

  联系邮箱:cncaijing@163.com              技术QQ:35709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