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晚间,上海福喜涉嫌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被上海媒体曝光。作为在华有着上亿消费者的肯德基、麦当劳等大型“洋快餐”企业的原料供应商,福喜的此次丑闻引爆了舆论,甚至触动了西方媒体的神经。
路透社、纽约时报等西媒纷纷撰文报道此次事件。然而,这些报道无一例外地对上海福喜实为美国福喜集团(OSI Group)子公司的事实,进行了有意地弱化甚至回避。不仅没有问责事故主体福喜集团的管理失误,也没有质疑“洋快餐”企业的质量监控,却转而攻击中国食品法律的不完善。西方媒体质疑焦点如此“跑偏”,原因究竟何在?
在路透社7月30日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为何总是慢半拍?》为题对福喜事件的报道中,着重强调了这次丑闻所凸显出的“中国食品行业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而全文却只字未提“上海福喜”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奥罗拉市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事实。
并且,报道中丝毫没有对麦当劳等大型国外快餐品牌在此次事件中的品质监管失察提出质疑,反而强调以中国作为最大市场的百胜集团可能遭受的巨大影响,暗示洋快餐品牌也是此次事件的受害者。
报道称,“在这些成千上万整洁明亮、被中国消费者认为供应品质可靠的餐厅背后,却是一个监管匮乏、审计不足的加工厂大军制成的供应链”。报道中甚至引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的表态,称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现有监管体系“不起作用”。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失误的反思,反而被用作当事方的“挡箭牌”,使本应处于问题漩涡中心的美国福喜集团和“洋快餐”品牌得以逃脱质疑和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