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矿企迎来市场机遇
我们以澳洲金矿行业为例,一方面由于上面提到的金矿巨头的战略收缩,市场上来自巨头的资产剥离机会增多;另一方面,中型金矿企业之间相互兼并收购的机会也在增多。进取心较强企业,现在希望有机会收购更低成本资产,扩大规模,拉低平均成本,同时也能占据市场优势地位,以图后勇。市场上有很多中型金矿企业问题重重,财务危机和管理危机造成市场估值低于资产价值,因此对于拥有市场公认的优秀团队的中型金矿企业来说,是较好的兼并收购而后重组提升价值机会。
Northern Star(简称NST)公司就是澳洲金矿市场过去一段时间这一发展策略的很好体现。NST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兼并收购动作很大,迅速成长,未来有望夺取澳洲第二大金矿生产商地位。NST先是从金矿巨头Barrick手中先后收购了其澳洲三个矿山寿命仅剩两年的中型在产项目,近期又收购了Newmont位于西澳的老矿山Jundee。NST就是利用金矿巨头非核心资产剥离时机,低价收购这些寿命末期的中大型矿山,收购之后加强勘探投入,尽量延长矿山寿命,同时通过冲击产量,扩大企业资产规模,树立市场地位,以进行更大规模融资,从而进一步迅速成长。
NST公司的发展路径可以说是把握了矿业产业价值创造的两个本质因素,一是资源整合的规模效应和协同增效,二是勘探新增资源而提升资产价值。NST公司管理层曾作为采矿承包商为其所收购资产提供采矿服务,因此对这几处资产的运营优化及进一步勘探潜力非常熟悉。公司在过去半年的成功,除了依靠果断的执行力,快速完成对市场收购机会的把握,更在于对所收购资产整合运营而降低成本,以及矿山周边、深部探矿工作的成功。
虽然NST公司这样的激进成长策略有一定风险,但市场对其这一发展策略给予了很好的认可。2014年初到现在,公司市值已经上涨近200%,成为澳洲ASX过去6个月表现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
巨头在卖,中型企业在买。巨头卖既处于对产业的调整判断,也出于自身保护。因此卖的资产不一定是不好的。很多年前,他们也在大量的买,从而赶上产业一轮上涨周期,成就了如今的行业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当时的买,也就没有这些巨头今天在这里冷静的“非核心资产剥离”、“战略调整”的机会,买与卖之间,是对时机的考量。而现在有能力、有地位的中型矿企,如果能抓住这样的市场机会,买好、买对,也可能是下一个巨头的诞生。
投资布局需要战略考量
想起几年前大红大紫之时,中国企业、中国资本不惜花大价钱,去收购很多非优质资产;而现在,市场萧条,很多比当年中国企业收购资产更好的市场机会正在出现。
过去的一年,我们也看到了诸多中国资本在矿业市场的出击。五矿领衔中国联合体58亿美金收购嘉能可旗下Las Bambas铜矿,广晟集团在Pan Aust估值低谷果断提出私有化,鸿商集团控股的洛阳钼业以8.2亿美金的代价收购力拓Northparks大型铜金矿,以及紫金矿业依托澳洲上市平台对区域金矿资源的收购整合,宝钢对Aquila最终提出的全面收购要约等。中国领军矿业企业这一波的资产收购和私有化举动,展现了中国资本在国际矿业产业发展策略上的成熟和战略眼光。
我们认为,对于缺乏矿业产业基础,但意图进入资源产业并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的中国领先民营资本,目前的“乱世”也提供了全球范围依托以资金优势进行布局的良好时机。以五年、十年的视野,用发展的眼光研判矿业市场,就能够在产业调整期抓取机会,奠定国际化资源产业发展的基础。
不同于已有成熟产业基础的矿业企业,新晋民营资本在目前国际资源产业投资整合中,更应采取稳健而灵活的策略,高举高打,走依托国际化团队、依托国际成熟资本市场的资本整合提升之路。
既为战略布局,则投资的战略意义应该大于财务意义,对中长期发展前景的考量应大于短期收益水平的测算,应选定优先矿种领域,介入区域资源整合,并以此打开市场,建立具有平台意义的区域资源基地。产业投资人应该具备三步走的投资发展愿景:
第一步,依托成熟资产,在风险可控、并有一定预期收益保障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优秀管理团队的上市公司,通过具有相对控制力但不绝对控股的投资模式,打开局面,建立平台基础。
第二步,依托国际化精英团队,借目前产业调整机遇,支持所投资平台对其区域资源进行整合,以资源整合进行价值提升,传递“中国战略资本,依托成熟资产,嫁接本土领先团队,以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发展”的先进模式信号。
第三步,在实现所投资平台公司成长路径的同时,伺机进行灵活的资本运作,或增持控股,或拓宽企业资本市场渠道,策划转板上市或多地上市,充分实现产业板块的平台价值。
“中国资本,全球资源,整合提升,资本运作”,这已经是现今介入全球资源产业,在乱世中立稳脚步,并且求得发展的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