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的北京街头没有太多喧嚣。对于已经在国家体育总局门前“守了四宿”的张玢(化名)和几个东北同乡而言,内心的躁动却一刻也不曾远离:“我们到这儿是来找巡视组的,寻思着通过中央领导的帮忙,把我们老百姓的事情给解决了。”(北京青年报8月4日)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把惩治腐败放在突出位置,严厉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其中巡视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去年5月17日中央巡视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召开以来,中央巡视组陆续进驻全国各地,并通过公布联系电话和信箱的方式向群众广泛征集问题线索,这一做法效果明显,仅以2012年为例,在立案调查的案件中,线索来源于群众举报的占到41.8%,在各种来源中最高。但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多的信访者出现在巡视组驻点或被巡视单位门前,“有机会向中央领导当面表达诉求”成了他们“追随”巡视组的最大动力。
然而巡视组在收获反腐胜利的同时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部分群众反映问题与巡视组所巡视领域并无直接联系,群众期待中央巡视组能受理自己各种诉求。
因认知水平的差异,大部分普通民众往往仅关心与自己联系密切的问题,在反映情况时难免就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尤为关注,而忽视了巡视组巡视工作的范围。听说中央派人下来了就不加选择把自己所有的诉求一下子表达出来。在古代,老百姓听说哪位钦差或高官到达当地,便常有拦路申诉之事,认为只要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就一定可以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由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存在,群众自然不会放过向这些“钦差大臣”申诉的机会。然而,巡视组的工作权限毕竟是有限的,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权限与群众期望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一方面造成群众对巡视工作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致使巡视工作部分资源浪费以及目标巡视单位工作不能按时保质完成。
中央巡视工作组是反腐的一把利器, 直逼反腐重点领域与环节。然而,基层反腐仍未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格局,以往总是说未建立健全机制,未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如今创新了工作方法,完善了工作机制后为何还是存在障碍呢?一个重要的环节往往被忽视,那就是基层的配合。中央巡视组到各地巡视,除受消息闭塞的原因外,一些地方政府试图通过截访干扰巡视工作,造成群众无法直接向巡视组反映问题。
同样,我们也应该看到巡视组开展巡视工作时存在的问题。第一,没有向被巡视地方民众说明巡视的工作范围,引导好群众提供相关确实的信息;第二,没有针对所反映的问题和提供的线索进行细致的筛选,造成资源的浪费;第三,巡视工作应当同当地的信访处理工作协调进行,针对那些属于当地政府应当及时处理的问题,及时交接,督促及时办理,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