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空中国的人可能都忽略了这几点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05 07:36:00

部分市场参与者之所以过度悲观看待中国经济前景,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将促成经济增长前景稳定的利好因素。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处于较为尴尬而艰难的格局。尴尬之处在于:虽然欧洲和日本经济疲软,但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却是不断走好;全球经济形势虽然复杂,却整体看好。

在这种背景下,原先无限风光的中国经济却举步维艰——此前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并且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却突然间似乎一下陷入僵局。

更独特的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大力推进改革,力图推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外,推进自贸区建设及一带一路措施,力图在进一步开放的同时,通过外部压力,以开放促进改革。

对内,进行简政放权,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图改变政府职能,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麻烦之处在于,社会经济形势并没有政策预期那么乐观,市场反应逆向而行。

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凸显,社会投资下降,社会预期趋弱。各种利好消息并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市场反而不断担忧未来走势。

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日前在2015年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论坛法国总统奥朗德早餐会上表示,本轮中国经济放缓还要持续两到三年,但是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是主动转型调整造成的,与此前全球经济危机有本质不同。

他指出,中国经济原来三架马车,投资是第一,出口是第二,内需消费才是第三,投资曾经对GDP的拉动最高达到了50%。

但是现在因为在降低投资,降低出口,这两个行业对中国经济形成了负拉动,尽管服务业每年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要提升两个百分点,但是抵不上这两个行业的降低,所以中国经济增速每年要下降一个到两个点。

王健林说,此前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经济危机,也使欧洲几个国家经济出现了问题,带动整个欧盟的经济发生了放缓。

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周二表示,部分市场人士对中国太过悲观,房地产销售复苏以及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应该会开始促进经济增长。

据彭博社,马骏在出席“未来能源亚太峰会”期间表示,部分市场参与者之所以过度悲观看待中国经济前景,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将促成经济增长前景稳定的利好因素。

这些利好因素包括:国内房地产销售复苏、一直致力于稳定经济的宏观政策,以及全球增长回升。

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为2009年以来首度“破7”。国内股市自6月中旬开始暴跌,令部分投资者信心动摇。近期,包括马骏在内的中国高层官员多次讲话为市场“打气”。

马骏在10月22日就表示,中国经济增速破7,并非意味着中国经济将“硬着陆”,“还有不少经济因素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据人民日报官方Twitter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二表示,中国未来五年年均经济增速不应低于6.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日在韩国首尔出席中日韩领导人峰会时也表示,今后五年,中国经济需年均增长6.5%以上。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李克强在演讲中回应道:“中国经济前景不是堪忧,而是更值得期待。”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3日说,中国有能力也有办法克服困难,在“十三五”期间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马骏周二还称,中国央行一直在降息,并向经济提供更多财政支持,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需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数个季度后才会出现的滞后效应也将促进增长。央行技术分析显示,货币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影响完全显现需要约9个月的时间。

这是他第二次表达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他曾在10月22日表示,政策出台后的效果显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稳增长”措施也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根据模型测算,稳增长的宏观政策效果可在出台6-9月后达到峰值。

马骏当日还称,或许在两三个季度后将会看到房地产投资的企稳回升,进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最近几个月以来,中国房地产销售出现回暖态势,百城住宅价格开始回升。监管部门还两次降低最低首付比例,财政部、税务总局也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商品房降低营业税。

中国过去一年六次降息、四次降准,并增加了基建投资,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宽松政策,以此缓和经济减速带来的冲击。

马骏指出,展望全球经济,中国出口产品需求明年应能回升。他援引IMF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6%、高于今年预测增长3.1%的预测称,如果情况属实,中国出口需求将强劲。他希望看到全球经济能够复苏,至少可以温和增长。

总部位于纽约的CBBInternational发布了第三季度中国褐皮书,认为在股市暴跌和货币贬值之后,“近期不会崩溃”。

“全球市场情绪对中国开始急剧变得悲观——甚至太过悲观。虽然我们一直告诫客户,不要过于依赖中国官方对经济的乐观看法,但我们认为,市场情绪出现了矫枉过正。”

这份报告向人们描绘了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混合图景,但绝不是灾难性的。

单从一些数据上看,中国经济确实碰到了一些问题。

出口数据走弱、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逾5%,以及制造业增速放缓,凸显了今年经济扩张步伐的乏力,中国经济能否达到年初设定的7%左右的增长目标确实存在一定风险。

于是,外界对中国前景和政策制定者指导经济发展能力的怀疑论四起。

报告指出,“制造业既不是中国经济的缩影,也不是领头羊,其他部门的表现提振了整体业绩”。

他们表示,零售和房产业疲弱,但相比一年前趋于稳定和改善。

报告显示,服务业构成中国经济的一半以上,无论是在销售额、价格、数量和资本支出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

中国褐皮书指出,放缓主要集中在国有部门,营收增长出现“中等程度的”减缓;而民营企业则从以往更高增长率的基础上“小幅下降”。

有评论文章指出,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工业经济正在转型升级,制造业也在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向更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型突围。调整过程中势必有企业或工业部门受到影响。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六年来最差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是一个信号,预示更大范围内出现风险的可能——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中国褐皮书写道:“工业品价格出现通缩而消费品价格通胀,将进一步降低企业利润,但在我们的全国性调查中,上千家公司的反馈对此做出了批驳。”

报告指出:“对大多数经济体而言,最佳状况是稳定增长和低通胀。”“中国看起来正处于这一状态,没有普遍忧虑的通缩之虞。”

褐皮书报告还发现,就业率出现小幅增长、公司利润提升,同时工资增长温和放缓。(商业见地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