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本轮产能过剩没有1998年那么困难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2-10 08:36:05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撰文指出,清理过剩产能将使得一部分不良债务浮出水面,风险可控,长期有利于改善信用风险的定价机制,消减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从长远讲,中国资源错配的现象将会改观,促进新兴行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传统行业去产能后,资本回报率也会提升。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近期政府层面释放的信号表明,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产能过剩问题有望得到加快处理。

  今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压减粗钢产能1~1.5亿吨的近期目标。虽然产能过剩不是一个宏观概念,但持久的、严重的产能过剩在中国具有较大的宏观影响,造成了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和金融风险的上升。如何化解本轮产能过剩,政策手段如何设计,将对宏观经济和市场形成较大影响。

  2011年后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变得非常严重,影响到宏观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钢铁行业产能在2002~2007年经历了大幅扩张,2008年金融危机后产能利用率降到80%以下,2009年经济刺激政策后钢铁产能再度扩张,2011年以来产能利用率再度下滑,2014年降至71%。

  煤炭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下降到65%,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价格持续下跌(2014年以来钢铁和水泥价格跌幅超过40%),加剧通缩,降低总需求。

  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大幅下滑与产能过剩有很大关系。

  产能过剩还使得中国央行因担心货币政策宽松带来杠杆率上升(这种担心不必要)而变得犹豫不决,影响到市场对货币政策的稳定预期。

  中国产能过剩无法通过市场出清解决,主要与其多方面的、特殊的形成原因有关,需要对症下药。

  结构性原因

  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房地产高速发展阶段的结束,使得大量产能成为结构性过剩。

  独特的体制原因

  产能过剩行业国企集中并且效率低下,使得民营企业扩张有利可图;地方政府存在较强的投资冲动,对“僵尸企业”的各种补贴阻碍市场出清。

  周期性原因

  经济增长下行,需求不足、通缩也会加重产能过剩。如果政府不及时实行扩张性宏观政策推动投资和消费增长,产能过剩将更加严重。

  行业政策原因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不准确的预测需求基础上制定的产业管制政策难免出错,一定程度上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局面。

  此外,要素价格水平扭曲和偏低,为过剩行业提供了生存空间。

  化解产能过剩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切实可行的政策,预计政府目标是未来3~5年去产能30%。我们不认同本轮化解产能过剩的难度超过1998年的观点。

  借鉴我国1998~2002年时和英美上世纪80年代末供给侧改革经验,领导层坚强的决心、担当和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成功的重要保证。我们预计未来3~5年去产能的目标为30%,其中钢铁至少减少3亿吨产能,煤炭产能至少要减少三成以上。

  预计化解本轮产能过剩将采取多种手段,包括:

  运用行政手段关闭僵尸企业;

  与国企改革相配合,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

  构建包括财政、金融、社保等在内的配套政策;

  改革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信号和市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与出清功能;

  政府部门将改善产业政策的管理;

  加大逆周期政策,为去产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

  去产能给短期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假设每年去产能10%,将拖累增长0.6~0.7个百分点,但对就业的影响不大。

  清理过剩产能将使得一部分不良债务浮出水面,风险可控,长期有利于改善信用风险的定价机制,消减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从长远讲,中国资源错配的现象将会改观,促进新兴行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传统行业去产能后,资本回报率也会提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