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聚浙汇创业钱江潮 智力际会民资“蝶变”浙江动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11-03 16:06:02

  中新网杭州11月3日电(记者 施佳秀 谢盼盼 实习生 李晨虓)“这边(杭州海创园)有相对宽松和开放的创业环境,周围也都是创新型企业,非常适合创业。”来自四川的海归高宏亮如今已经在浙江杭州海创园(未来科技城)“安家落户”,受海创园政策吸引,高宏亮携带智慧与技术,来浙江创立了杭州冰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过去几年来,浙江省积极推动海外智力与民间资本结合,成功闯出一条具有浙江地域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人才+资本+民企”的海外引才模式,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中独树一帜,其中杭州海创园(未来科技城)成了海归创业创新高地。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全省各级政府要坚持人才为先,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到人身上,使浙江成为全国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的高地。”浙江省长李强将人才战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据悉,目前海外智力与民间资本结合在浙江已十分普遍,成为推动本土经济转型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生力量。

  民企大省面临人才荒 政府斥资造人才集聚高地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七分民营,三分国有”,是浙江经济所有制结构的最大特色。然而,人力资源短缺成为许多民企头疼的现象。据报道,在多年的招工市场上,浙江不仅招收普通农民工困难,而且技术工人也很缺乏,对高学历人才需求更加迫切。

  “浙江相较于北京、上海教育机构比较缺少,在科技类人才中相对缺少,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人才占有量有显著增加,但在全国各地的人才保有量上,还只能属于二流水平。”浙江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如是点评浙江人才缺乏状况。

  据报道,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上万亿元,创投企业有160多家。民营企业越来越感到人才的重要性,都在积极寻求与人才合作的机会。

  “浙江在这个方面(人才引进上)优劣势并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君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缺少引进的基本平台,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劣势。”陈丽君分析称,浙江是个沿海小省,没有国家大型工业,缺少大型科研院所,至今为止,浙江只有一所985大学,这也意味着,难以吸引高端技术人才来浙江。

  尽管浙江在人才引进上存在劣势,但正是这“沿海区位”特点造就了浙江所特有的优势,陈丽君表示,一直以来,浙江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能够给予人才较高的工薪报酬,“虽然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相比,我们的薪金报酬水平还是较低,但纵观全国,浙江的人力资本的回报率名列前茅,这些回报主要由市场本身来提供。”

  空有资本,没有项目,缺乏人才,浙江面临着发展困境。

  为集聚优秀人才,继北京、天津、武汉后,杭州海创园(未来科技城)积极打造全国第四大人才特区,通过注重人才政策兑现、资智无缝对接和平台载体配套,着力优化政府服务举措,加速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人才集聚,盼打造出一个浙江省的人才高地。

  与此同时,宁波江北留创园打破传统的“政府建园,企业入驻”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新模式,从最初为企业提供简单服务,发展成为了为企业提供资金、市场、管理等合理化建议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的机构。

  浙江丽水广发“英雄帖”,还利用千万孵化基金力挺人才创业。今年浙江丽水华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挂牌开业,丽水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廖思红说,华侨基金落户丽水,对带动该市资本、技术、人才回归回流,实现该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这一点上浙江做的还是很成功的,这也成为了人才的一个巨大拉力。”陈丽君点赞道,浙企求才若渴,一直孜孜不倦地为人才打造着良好的引进、发挥、回报的平台,此外,浙江一直注重人民生活环境的建设,包括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

  浙江资本优势引海归筑巢 海创园政策配套供平台

  有了孵化器(海创园),如何带动海归来浙,如何利用浙江特色引才引智?成了政府与浙江民企开始思考的事情,充满活力的民营资本成为他们的“招牌”。

  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姚志文形象比喻:如果把本地人才培养比作对小树苗的浇灌培植,那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就是大树移栽。“虽然‘移植大树’的成本比较高,但是一旦成功,三五年内就能‘发展成林’,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以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为例,“人才+资本”是大会特色鲜明的亮点,该大会也因此成为民营资本与海外人才项目“联姻”的重要平台。

  记者了解到,为了吸引海归人才,浙江民企连续数年到美国举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活动。在与海外人才洽谈项目时,更多的引才主体是企业一把手。

  “还得关注很多细节,有时候一个细节决定一个人才的去留。”杭州未来科技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会长李伟表示,海外人才大多有报国情结,特别是40岁以上的,政府帮助他完成这个愿望有时比给予物质支持更有效果。

  作为中国四大未来科技城,杭州海创园(未来科技城)出台众多优惠政策,“出海”招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通过围绕省市区各类政策,为海归人才“度身定制”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政策及服务体系,逐步使“决策快、审批快、兑现快”成为核心优势。

  “目前园区内的1700余家企业中,373家是海归企业,占比大概在22%左右。”未来科技城管委会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谷建文介绍到。

  牟文建是杭州海创园新能源科技研发企业――惠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园区内70%的企业都采取了与民企结合的发展模式。在转型期的民企需要通过高端技术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高新科技需要与资本结合来实现市场化。因此,民企能与高科技一拍即合。”

  易文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是海归人才与民营资本联姻的一个典型。据报道,该公司总经理项春生是第七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010年得到浙江余杭贝利集团董事长沈国健的投资,目前该公司已经组建院士工作站,边研发,边推进产业化,去年主营收入超千万元。像易文赛这样的高科技企业,贝利集团目前已经投资了35家。沈国健曾坦言,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最终要依靠人才,与人才的嫁接是最好的投资。

  浙江拥有诸多强大的民企和资本,创意+科技与资本和民企结合,将促成世界尖端科技迅速转化为产业。

  “相当于政府自掏腰包支持海归创业。”对于海创园(未来科技城)的“人才+资本+民企”模式,高宏亮给出了肯定,“政府不是随便找项目,他们通过严格的筛选,所以最终能在海创园的项目都具有发展潜力,这些潜在能量与本地资本结合,产生‘化学变化’,这让‘有才无财’的创业者有了施展拳脚的平台。”

  浙江省因势利导,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和海外人才走到一起,引领海归创业创新“本土化”,使得人才引进与本土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目前海外智力与民间资本结合在浙江已十分普遍,成为推动本土经济转型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生力量。

  此外,为吸引人才“筑巢”,浙江省各地政府也是“蛮拼的”。今年6月20日,《慈溪市人才住房保障暂行办法》将开始施行,慈溪将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购房进行补助,符合条件者最高可获50万元补助。就在今年年初,绍兴市再次启动“330海外英才计划”,对于获评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500万元的创新创业启动资金。几乎同一时间,嘉兴也启动了“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同样旨在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

  资本联姻人才促浙经济转型 企业谋求后期支持

  “虽然我们产品的销量下降了,但是利润却在增长,而且进入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和国际品牌同水平竞争。”谈到企业从量到质的升级,开山集团副总裁、党委副书记江锐认为这得益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团队引领的技术创新。

  2009年6月,50岁的汤炎辞去美国昆西压缩机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的职务,正式加盟已合作10余年的开山集团。人才的“输血”将开山现有产品迅速提升到国际水平,更是与另一个省级“千人计划”人才一同带领企业的技术创新。

  人才与资本联姻为企业带来更高层的转型升级,这样的案例在浙江大地已是遍地开花。

  在宁波,人才科技周是政府力促人才与资本“联姻”的典型。每年9月份,上万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数百名院士专家汇聚一堂。“人才科技周活动推动了人才科技资本的交流合作,为宁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打造‘蔚蓝智谷’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立平如是说。

  和宁波一样,嘉兴也注重资本联姻人才,并在逐步实践中感受到魅力所在。嘉兴渴求海内外人才加盟,推出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金融服务联盟则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领军人才项目开发,开辟领军人才企业融资“绿色通道”。

  目前,嘉兴人才资源开发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同轴共转态势已然显现。今年前三季度,嘉兴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省标)增加值分别为424.15亿元、299.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1.0%、28.9%,比重同比分别提高3.1个、2.9个百分点。

  “浙江不缺资本,缺的是创业创新与资本融通的渠道。”对于资本联姻人才的重要性,李强称,浙江需要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紧密结合。

  姚志文也表示,引进海外人才来创新创业,关键要坚持“人才+资本”的特色,要紧紧围绕人才、项目与资本的有效对接。“要通过各种渠道,邀请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携高质量海外项目来杭创新创业,同时更要着力在项目对接上下功夫,让这些项目能真正落户杭州。”

  “人才给我们经济提供了创新的驱动力。”陈丽君认为,人才可以实现产业的技术改造,这种改造给生产力的提高是不可计量的。

  徐剑锋说,本地民营企业通过与海外技术资本的融合,直接参与到技术研发创新领域,给浙江企业实现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人才,技术的引进,促使外来人才,技术与本地民营资本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从而加速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落户后期的支持上略有欠缺。”作为海归创业者,高宏亮谈到了“人才+资本+民企”模式的不足之处,他告诉记者,海归创业有天然的“硬伤”,即他们对国内的经济环境并不是特别熟悉,回国后缺少必要的创业经验。

  “我希望园区能够多提供一些和本地政府、民企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我们更好了解政策,借鉴经验。”高宏亮说。

  “浙江一定会为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优良环境。”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廖国勋就人才曾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浙江积极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努力使其成为创业者的乐土、创新者的天堂。(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