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战略机遇,保定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项目落地作为核心抓手,创新实施重点项目“一对一”服务专班机制,打通项目从谋划到投产的“任督二脉”,以“专属服务”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
在易县抽水蓄能电站地下200米的巨大洞室中,弧光闪烁,机器轰鸣。工人们正紧锣密鼓进行机组的安装调试。作为国家“十四五”能源建设重点项目,这座深藏于太行山山脉的“超级充电宝”已进入蓄水冲刺阶段。当2025年年底试运行的闸门开启,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的绿色动能将源源不断注入京津冀电网,点亮万家灯火。
易县抽水蓄能电站的顺利推进,是保定市创新服务机制、保障重大项目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初项目尚处于可研阶段,保定市便成立专门指挥部,组建专班办公室,“领办代办”项目核准、用地、林地、环评等关键手续,全程护航,确保项目高效施工。
在古城保定,项目建设的热潮与盛夏的热浪同频共振。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战略机遇,保定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项目落地作为核心抓手,创新实施重点项目“一对一”服务专班机制,打通项目从谋划到投产的“任督二脉”,以“专属服务”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
“一对一”专班
从“企业跑”到“协同办”
针对省市重点项目,保定市打破部门壁垒,由保定市发改委牵头,整合审批、金融、自然资源、电力等关键部门力量,创新组建“一对一”专属服务专班。这些专班如同项目的“贴身管家”,提供从工商注册、手续办理到要素保障、建设推进的全生命周期精准服务,变“企业多头跑”为“部门协同办”。
在安国市,庆源堂中药饮片及药食同源食品生产线项目工地上,综合办公楼巍然矗立,现代化车间骨架已然成型。“今年4月才正式立项,如今进度远超预期!这背后是服务专班的鼎力支撑。”项目负责人吕哲深有感触。
据介绍,项目启动伊始,安国市“一对一”专班即提前介入,组织行政审批、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进行“预审联审”,指导企业同步准备多项申报材料。在关键的土地手续办理中,专班人员仅用30天便完成组卷上报,并联推进各项审批。建设过程中,当临时用电接入遇到困难时,专班立即“吹哨”,电力、住建部门负责人当天便抵达现场联合办公,次日即拿出解决方案并迅速施工,为项目抢回了近两周宝贵工期。这种“哨响人到、事不过夜”的响应机制,成为项目一期2026年3月按时投产的坚实保障。
安国市素有“千年药都”之称,中药产业是其支柱。庆源堂项目的“保定速度”,正是当地以专班服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安国市发改局党组成员马子木介绍,专班人员不仅每周固定走访,更常驻项目一线,靠前服务,确保企业诉求第一时间被“听见”、被“响应”。
“项目遇到任何卡点,无论大小,专班立即召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集中会商,协同解决,最大限度压缩内部流转与沟通成本。”马子木说。这种深度“下沉”与“扎根”,让企业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支持,极大增强了投资信心和发展预期。
如今,这种“沉在项目、干在一线”的工作模式已在保定全市重点项目推广。该市实行“专班干部一线驻扎、问题事项现场办公”机制,对每一个重点项目逐一配备“项目管家”。包联干部直插施工现场、直奔问题点位,现场“把脉”问诊、现场“开方”施策,在一线打通堵点、在一线化解难题、在一线推动建设,真正把办公桌搬到工地上,让问题解决跑在项目受阻前。项目“管家”用脚步丈量工程进度,用行动诠释服务担当。
精准滴灌
传统产业与新兴动能并蒂花开
“一对一”专班的精准服务效能,不仅体现在传统产业升级项目上,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领域同样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
位于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固时代固态电池中试线项目,技术虽领先但落地发展亟需产学研深度协同。服务专班在首次深入调研时便敏锐捕捉到这一关键需求。“专班主动上门询问困难,很快帮我们精准对接了风帆新能源的产业经验、华北电力大学的顶尖研发团队以及燕赵电力实验室的测试平台资源。”中固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垚对此赞不绝口。
在专班的“穿针引线”下,一场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大储能创新生态联合体产业集群”迅速组建,打通了从实验室技术到中试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中固时代0.2GWh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如火如荼,2GWh量产线的蓝图也已铺展,一个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固态电池产业集群正在保定加速孕育。
机制深化
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聚焦项目落地的“钱、地”等核心要素制约,专班机制发挥资源整合的乘数效应。在金融支撑上,专班联合金融部门建立“重点项目融资需求库”,动态梳理汇总融资需求重大项目42项,融资需求额度达203.6亿元,并积极推动银企对接。截至目前,已向相关重点项目提供贷款支持94.9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土地保障环节,专班更是打出“组合拳”:对内大力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对上积极争取专项指标支持,同时创新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多措并举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为项目及时落地开工扫清了障碍。
“实现项目高效推进的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做实做优‘一对一’专班服务,强化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联动,形成握指成拳、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保定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姚轩道出了服务机制的核心精髓。他表示,保定市将持续深化这一机制,聚焦项目全链条需求痛点,在破解融资难、用地指标紧、审批环节多等共性难题上持续发力,确保全年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据统计,今年保定市共谋划实施省市重点建设项目813项,总投资超6000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项目体量,“一对一”专属服务专班如同嵌入项目肌理的“精准加速器”:在项目前端,专班提前介入规划指导,主动识别潜在障碍,变“被动审批”为“主动导航”;在建设中期,专班化身“攻坚突击队”,针对用地、融资、配套等“卡脖子”问题,召集联席会议,现场拍板解决;在投产后期,专班持续跟踪,关注企业运营需求,助力市场开拓与后续发展。
从易水河畔的“绿色引擎”轰鸣,到安国药都的创新脉动,再到新产业领域的尖端突破,保定市以“专属服务”机制破解项目落地梗阻,构筑起近悦远来的发展生态。当“贴身管家”式服务成为常态,要素保障的合力不断凝聚,古城保定正以项目建设的“加速跑”,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这一场始于企业需求、成于机制创新的变革,正让项目建设的种子在这片热土上加速萌发、茁壮成长,汇聚成驱动未来的澎湃动能。(记者 马晨辉 通讯员 孙维 张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