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谈超材料产业化:前沿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样本
来源:中金在线 发布时间:2023-11-02 17:44:39

10月30日晚间,光启技术(002625.SZ)披露了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46.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7亿元,同比增长50.27%。营收及净利润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光启技术表示,营收净利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公司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销售规模增长所致。

由于今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导致部分装备行业整体业绩及盈利能力承压。不过得益于超材料业务的产业化规模持续扩大,研发任务快速转化为规模化批产,光启技术却在今年前三季度交出一份亮眼的业绩单。前三季度营收、净利连续多年创下历史新高,今年全年业绩增速依然值得期待。

部委齐发声 加快我国超材料行业创新发展

10月30日晚间,光启技术(002625.SZ)披露了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4亿元,同比增长46.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7亿元,同比增长50.27%。营收及净利润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光启技术表示,营收净利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公司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销售规模增长所致。

由于今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导致部分装备行业整体业绩及盈利能力承压。不过得益于超材料业务的产业化规模持续扩大,研发任务快速转化为规模化批产,光启技术却在今年前三季度交出一份亮眼的业绩单。前三季度营收、净利连续多年创下历史新高,今年全年业绩增速依然值得期待。

部委齐发声 加快我国超材料行业创新发展

超材料是一门新兴技术,用了十余年时间的不懈探索才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近期更是被工信部和国资委列入了《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成为首批入选名单。前沿新材料一般处于研发或产业化初期阶段,一旦实现规模化应用,将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催生新的产业模式,是构建新的增长引擎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发展前沿材料的产业意义更为重大,是决定我国高端制造和尖端装备水平的关键因素。

《指导目录》显示,超材料可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

“超材料以基础研究为起点,一步步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应用,并在所有环节均采用原创性技术,实现了产业链自主可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超材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不被“卡脖子”的领域之一。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将超材料技术形成产品并大规模应用于尖端装备领域的企业,在科技创新、实现由“0到1的”重大科技突破上,光启技术在超材料领域的发展历程极具代表性。

从无到有 如今成为尖端装备不可或缺的主流技术

超材料是指突破了传统材料设计思想,直接通过材料物理尺度上的有序结构的设计来获得等效的表观性能。美国《科学》杂志将超材料技术列入本世纪前10年的10项重要科学进展之一,《Materials Today》杂志在2008年将超材料评为材料科学50年中的10项重要突破之一。

作为一门本世纪的新兴学科,超材料最早于1968年,由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Veselago提出负折射假想,但在自然界中却并未找到这种材料的存在。而在本世纪初,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John Pendry提出了用人造微结构实现负折射现象,而后经过科学家们反复探索与求证,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大卫•史密斯教授用超材料实现了负折射现象并且随后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引发学术界高度关注和议论,并推动了超材料学科的建立。

随后超材料引发全球广泛关注。2005年,波音公司通过制造与测试,进一步验证了负折射率超材料理论;2006年美国杜克大学团队用超材料微结构展示了对光学变换“隐身衣”的近似实验模型,在《科学》杂志发表,2009年该研究组的刘若鹏、季春霖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宽频带的“隐身衣”,解决了超材料大规模和大带宽的设计,引发了业界的轰动,推动了超材料从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2010年,刘若鹏及其团队回国,成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经过十年的潜心研发,光启在超材料研究领域突飞猛进,推进超材料技术在我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尖端装备领域中的应用产业化发展步伐,甚至在超材料领域的研究上走到了全球前列。

“我们刚回国建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时候,超材料还没有应用,只是一项基础研究的学科,至于是属于最底层的基础理论性的研究,还是属于偏向应用前景的应用性研究,当时谁都不知道。实际上也是在给这项技术找出路。”刘若鹏说道。

由实验室的“设计”到产业化的探索

经过十余年的悉心研发,光启成功地将超材料从“实验室研发”推向“产业化应用”。

刘若鹏表示,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光启前10年是在做基础研究,后10年是整个行业推动超材料从实验室进入到工程化阶段。经过了最近10多年的发展,超材料已经成为新型装备研发和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主流技术。

“之前的装备制造是用相对成熟的技术,或者在别人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做一些技术和工艺的改进,而超材料技术是在最底层,以最原始的方式推倒了构建边界条件而进行的重新设计,这是原创技术进入到产业领域非常重要的特征。”他认为,重大工程上的创新,需要在理论源头进行构建和推导,并且要在过程中来来回回地进行重新认知和自我颠覆。

在技术成果转化的期间,光启经历了一个前沿技术产业化的探索和验证过程,有的是技术不适合,有的是市场化不行,有的是技术理论还没有摸清楚,有的是产业链基础比较薄弱...在经过不同领域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光启最终在装备领域实现了超材料全产业链发展。

如今,超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在先进飞机、大型无人机、海洋航空装备等尖端装备领域,并成为当前装备行业领域的一项关键核心技术,也是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若鹏解释说,“因为超材料技术可以让装备产品形成全新的结构,不仅具有力学的特性,还具有环境适应性,电学特性,热学特性,以及空间信息处理能力的特性等等,让普通的装备具有了‘智能结构’。将这些功能应用在装备上面,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比如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它的结构体是控制飞行,属于力学系统范畴,但是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尖端装备还是大众装备——大到一架飞机舰船,小到一辆新能源汽车——都要变成“智能装备”。所以当智能装备大行其道的时候,装备的结构体就不能只是“结构体”,它需要承载更多的通信的功能、传输功能,甚至具有无人驾驶的感知功能,同时还要有空间各类不同电磁波段的信息或信号的处理能力,这是传统的力学结构做不到的。而超材料则赋予了这些结构体拥有以上的所有功能。

尊重产业化发展的共性和规律

对于未来的超材料发展趋势,刘若鹏认为,超材料领域有大量的原创性的技术,以及还未被“原创”出来的东西,还有大量新的标准,新的技术应用待挖掘。“客观地来看,超材料行业的延展性或者发展空间非常大,尤其是现在的‘智能结构体’已经与IC产业完美融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空间。”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一直被“卡脖子”,不过截止到目前,超材料行业是我们国家没有“掉队”的领域之一,而且处于全球绝对的第一序列,如果能持续保持行业稳定性和创新活力的话,未来非常可期,甚至会赋能于到更多的行业。

刘若鹏认为,在科技领域,大家都在讨论前沿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科技成果怎么转化,其实可以研究一下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的发展路径,这就是最好的转化案例。站在科技产业化的历史视角,无论是从高质量发展,还是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光启在推动超材料领域产业化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

“看一看历史上的半导体技术是怎么产业化的,激光技术是怎么产业化的,无线通信是怎么产业化的...如果回顾50年前的科技发展历史,所有基于物理学的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都有共同规律,会发现他们有绝对的共性,要学会尊重共性和规律。”刘若鹏说道。

超材料是一门新兴技术,用了十余年时间的不懈探索才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近期更是被工信部和国资委列入了《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成为首批入选名单。前沿新材料一般处于研发或产业化初期阶段,一旦实现规模化应用,将会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催生新的产业模式,是构建新的增长引擎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发展前沿材料的产业意义更为重大,是决定我国高端制造和尖端装备水平的关键因素。

《指导目录》显示,超材料可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

“超材料以基础研究为起点,一步步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应用,并在所有环节均采用原创性技术,实现了产业链自主可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超材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不被“卡脖子”的领域之一。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将超材料技术形成产品并大规模应用于尖端装备领域的企业,在科技创新、实现由“0到1的”重大科技突破上,光启技术在超材料领域的发展历程极具代表性。

从无到有 如今成为尖端装备不可或缺的主流技术

超材料是指突破了传统材料设计思想,直接通过材料物理尺度上的有序结构的设计来获得等效的表观性能。美国《科学》杂志将超材料技术列入本世纪前10年的10项重要科学进展之一,《Materials Today》杂志在2008年将超材料评为材料科学50年中的10项重要突破之一。

作为一门本世纪的新兴学科,超材料最早于1968年,由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Veselago提出负折射假想,但在自然界中却并未找到这种材料的存在。而在本世纪初,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John Pendry提出了用人造微结构实现负折射现象,而后经过科学家们反复探索与求证,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大卫•史密斯教授用超材料实现了负折射现象并且随后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引发学术界高度关注和议论,并推动了超材料学科的建立。

随后超材料引发全球广泛关注。2005年,波音公司通过制造与测试,进一步验证了负折射率超材料理论;2006年美国杜克大学团队用超材料微结构展示了对光学变换“隐身衣”的近似实验模型,在《科学》杂志发表,2009年该研究组的刘若鹏、季春霖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宽频带的“隐身衣”,解决了超材料大规模和大带宽的设计,引发了业界的轰动,推动了超材料从科学向技术的转化。

2010年,刘若鹏及其团队回国,成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经过十年的潜心研发,光启在超材料研究领域突飞猛进,推进超材料技术在我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尖端装备领域中的应用产业化发展步伐,甚至在超材料领域的研究上走到了全球前列。

“我们刚回国建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时候,超材料还没有应用,只是一项基础研究的学科,至于是属于最底层的基础理论性的研究,还是属于偏向应用前景的应用性研究,当时谁都不知道。实际上也是在给这项技术找出路。”刘若鹏说道。

由实验室的“设计”到产业化的探索

经过十余年的悉心研发,光启成功地将超材料从“实验室研发”推向“产业化应用”。

刘若鹏表示,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光启前10年是在做基础研究,后10年是整个行业推动超材料从实验室进入到工程化阶段。经过了最近10多年的发展,超材料已经成为新型装备研发和制造领域不可或缺的主流技术。

“之前的装备制造是用相对成熟的技术,或者在别人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做一些技术和工艺的改进,而超材料技术是在最底层,以最原始的方式推倒了构建边界条件而进行的重新设计,这是原创技术进入到产业领域非常重要的特征。”他认为,重大工程上的创新,需要在理论源头进行构建和推导,并且要在过程中来来回回地进行重新认知和自我颠覆。

在技术成果转化的期间,光启经历了一个前沿技术产业化的探索和验证过程,有的是技术不适合,有的是市场化不行,有的是技术理论还没有摸清楚,有的是产业链基础比较薄弱...在经过不同领域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光启最终在装备领域实现了超材料全产业链发展。

如今,超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在先进飞机、大型无人机、海洋航空装备等尖端装备领域,并成为当前装备行业领域的一项关键核心技术,也是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若鹏解释说,“因为超材料技术可以让装备产品形成全新的结构,不仅具有力学的特性,还具有环境适应性,电学特性,热学特性,以及空间信息处理能力的特性等等,让普通的装备具有了‘智能结构’。将这些功能应用在装备上面,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比如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它的结构体是控制飞行,属于力学系统范畴,但是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尖端装备还是大众装备——大到一架飞机舰船,小到一辆新能源汽车——都要变成“智能装备”。所以当智能装备大行其道的时候,装备的结构体就不能只是“结构体”,它需要承载更多的通信的功能、传输功能,甚至具有无人驾驶的感知功能,同时还要有空间各类不同电磁波段的信息或信号的处理能力,这是传统的力学结构做不到的。而超材料则赋予了这些结构体拥有以上的所有功能。

尊重产业化发展的共性和规律

对于未来的超材料发展趋势,刘若鹏认为,超材料领域有大量的原创性的技术,以及还未被“原创”出来的东西,还有大量新的标准,新的技术应用待挖掘。“客观地来看,超材料行业的延展性或者发展空间非常大,尤其是现在的‘智能结构体’已经与IC产业完美融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应用空间。”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前沿技术领域一直被“卡脖子”,不过截止到目前,超材料行业是我们国家没有“掉队”的领域之一,而且处于全球绝对的第一序列,如果能持续保持行业稳定性和创新活力的话,未来非常可期,甚至会赋能于到更多的行业。

刘若鹏认为,在科技领域,大家都在讨论前沿技术和新兴技术的科技成果怎么转化,其实可以研究一下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的发展路径,这就是最好的转化案例。站在科技产业化的历史视角,无论是从高质量发展,还是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光启在推动超材料领域产业化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

“看一看历史上的半导体技术是怎么产业化的,激光技术是怎么产业化的,无线通信是怎么产业化的...如果回顾50年前的科技发展历史,所有基于物理学的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都有共同规律,会发现他们有绝对的共性,要学会尊重共性和规律。”刘若鹏说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