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如斯巴达和雅典 中国必须学会如何做大国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10 07:36:00

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在撰文中认为,中国崛起已经重塑了版图。美国不可能保持业已失去的主导地位。但中国也不可能主张自己的霸权。新的秩序必须容纳中美两国。任何一方若试图证明并非如此,结果都只会告诉我们,与斯巴达和雅典一样,它们注定会发生冲突。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几天前,当一艘美国军舰驶过南中国海时,中国方面表示了抗议。中国政府警告称,在该地区没有主权声索的局外人不要采取挑衅行为。这令我们其他人想起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可悲宿命论。

美国军舰驶入被中国视为领海的水域,这种展示海军实力的行为,凸显出助长东亚军备竞赛的多方面碰撞。这些碰撞包括彼此冲突的历史主张、地缘以及不断改变的实力对比。一些人表示,如今西太平洋(601099,股吧)海域下潜行的潜艇,与曾经游弋在北大西洋(600558,股吧)的潜艇一样多。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对宣示中国对南中国海拥有宗主权的“九段线”提出异议。此外,日本和中国还在东中国海陷入了另一场争端。

就在导弹驱逐舰拉森号(USS Lassen)启航之前,我和众多中国人民解放军(PLA)高级军官一道,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一个中国年度国际安全会议。

这个名为香山论坛(Xiangshan Forum)的会议由中国军事科学学会(Chinese Association for Military Science)主办,它是时代变革的另一个表现。就在不久以前,在西方人的意识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是一个隐秘得难以言状的组织(有人或许还会用邪恶来形容它)。香山论坛在某种程度上是新加坡由来已久的香格里拉对话(Shangri La Dialogue)的竞争者,代表一个希望自己的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被听到的军事力量。

中国的崛起速度甚至超出了其领导人的想象,这部分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对西方造成了巨大打击。中国现在必须弄明白成为一个大国意味着什么。成为大国并不意味着语气上要高人一等,而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描述。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中国先是全球事件的受害者,后来又在很大程度上做了全球事务的旁观者。如今,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

这种局面并没有听上去那么轻松,尤其是,在中国的邻国中,差不多每个人都宁可让事情保持原来的样子。中国也正在认识到,与邻国一样,它也必须适应自身的崛起。在香山论坛的讨论中,我看到了一点点这种认识的迹象。解放军在成立时,是保卫中国领土免遭外来侵略的陆军力量。如今,中国的将军们正在大幅裁减陆军,同时寻求用海、空军打造远程力量投射。这正是崛起中的大国所做的事情。然而,我有一种印象是,他们对如何完成这种转型十分迷惑。

同样,中国的文职政策制定者一方面主张他们眼中中国的正当诉求,一方面承认崛起中的大国需要打消世界的疑虑,他们通常很难把握两者的平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其前任不同的是,他一方面在国内树立个人权威,另一方面在国外投射力量。在南中国海的填海造岛工程是其第二个目标的体现;在我看来,打造中国在欧亚地区影响力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体现。

习近平决定与即将卸任的台湾总统马英九举行会面——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的首次此类会晤——这也表明他是一位愿意冒险的领导人。

北京方面表示,情况不可能一成不变,它说到了点子上。中国最有力的观点也是最简单的观点:世界已经改变。中国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广度和复杂性已经倍增。与其他大国一样,中国必须在全球事务上拥有发言权。有人说,旧的平衡不能被打破。这是在无视地缘政治的事实。你不能以20世纪的眼光来看21世纪。哦,上一次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不寻求控制其沿海水域是什么时候?

然而,同样正常的是,中国的抱负与美国不一致。中国的邻国一直要求增强而不是减弱美国的存在。越南感到不满,是因为华盛顿不会向其出售足够高端的武器。想一想吧。大多数地区强国对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重返亚洲”战略的主要批评是,该战略过于怯懦。

东亚将不会保持原状,原因很简单,中国崛起已经重塑了版图。美国不可能保持业已失去的主导地位。但中国也不可能主张自己的霸权。新的秩序必须容纳中美两国。任何一方若试图证明并非如此,结果都只会告诉我们,与斯巴达和雅典一样,它们注定会发生冲突。(英国《金融时报》)

译者/何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