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邹岗镇的广袤田野间,微风拂过,绿油油的太子稻秧苗泛起层层涟漪。太子米自唐朝便被列为朝廷贡米的特产品种,因米粒饱满、色泽圆润,蒸煮后饭香浓郁、柔滑筋道而闻名。如今,太子米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身份,迈向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从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到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太子米产业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蓬勃发展 规模效益初显
盛夏七月,正是太子稻育秧的关键时节。在邹岗镇群爱村,41岁的“新农人”付鹏程挽起裤管走进秧田,抓起一把秧苗仔细查看:“这根须像蜘蛛网一样密,长得比往年都壮实。”他的双鹏家庭农场如今承包土地超3000亩,带动60多户村民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成为太子米产业化发展的缩影。
曾几何时,孝昌太子米因种植分散、品牌效应弱,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近年来,孝昌县打出政策组合拳,制定专项激励办法,健全农技服务体系,推动“小田变大田”改革,启动1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数据显示,目前孝昌已有2000家种植户、54家专业合作社、3家粮食加工企业串联起太子米产业链,邹岗镇核心种植区每亩稻谷收购价为2元,比普通杂交稻高出一大截。
付鹏程的农场里,“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服务面积已达8000多亩。“从机械耕地到自动化插秧,新农机让效率翻了几番。”他指着远处的育秧大棚介绍,今年农场育秧量达4000多亩,仅7月就需赶育2000亩地的秧苗,为月底插秧做准备。而在更广阔的田野上,邹岗镇正在建设集育种、加工、仓储、展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预计2025年底建成,届时将带动本地及周边发展太子米种植10万亩,产值可达5亿元。
科技赋能产业 创新激发活力
在邹岗镇富锌太子稻种植示范基地,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谢国生正带领团队测量试验田数据。“我们通过固氮蓝藻实验,已筛选出最佳减氮方案,能让太子稻亩产从900斤提升到1300斤。”他手中的稻穗颗粒饱满,而稻田旁的实验室里,108份杂交试验材料正在进行DNA指纹图谱测定,“水稻外源锌强化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
这只是科技赋能太子米产业的一个缩影。孝昌县与华中农业大学、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建成5个试验基地和1个良种选育基地,太子稻青科突击队更扎根田间,参与杂交育种工作。“我们全程参与浸种、催芽到加工的每个环节,就是要把科学种植理念传给农民。”突击队成员程茂梓说,他们已收获400份变异单株、4份转基因材料,逐步搭建起太子稻核心种质基因库。
在华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投资12亿元的产业园正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聚焦科研与加工,二期将建设5万亩智慧农业种植区,三期则拓展农旅融合业态。“这里未来会成为太子米产学研一体化的枢纽。”邹岗镇党委书记刘刚介绍,园区建成后将解决1000余人就业,进一步完善从育种到市场的全链条技术支撑。
农旅深度融合 拓展产业空间
“下田插秧咯!”7月5日,武汉都市圈(孝感)农耕文化体验季在邹岗镇“稻梦星空”基地拉开帷幕。稻田里,亲子家庭与成人组展开插秧竞赛,泥水飞溅中笑声不断;浅水区里,孩子们摸鱼狂欢,“捕鱼小达人”捧着战利品欢呼雀跃。而在不远处的太子米展厅,科普讲解员正手持稻穗讲解富锌奥秘,游客们围着展台品尝新米,争相购买。
夜幕降临,千亩稻田化作舞台背景,夏季“村晚”精彩上演。开场鼓舞《好日子》点燃全场,非遗《渔鼓》将民法典知识融入传统曲艺,原创歌曲《孝感米酒香》唱出浓郁乡情。“以稻田为幕,用乡音传情,这样的‘村晚’太有味道了。”游客刘怡提着刚买的太子米感慨道。
“稻梦星空”是孝昌县农旅融合的示范项目。项目一期已建成酒店、研学基地和户外营地,二期将新增温泉酒店和山地越野基地,三期规划颐养中心和水上游乐中心。“全部建成后,年接待游客可达20万人次,带动太子米种植面积扩展到10万亩。”湖北稻梦星空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耀庭告诉记者,未来这里将成为武汉都市圈的“田园会客厅”。(记者 魏昊星沈多奇 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