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产荒到资金荒 理财业务的货币经济学
来源:和讯名家 发布时间:2016-12-08 10:22:36

理财业务

为何导致流动性紧张?

 1

1

监管政策的两难选择

从货币经济学本质上看,理财业务是直接金融,确实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融资,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在解决实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有其功劳。

但是,这种直接融资是建立在银行提供了隐性担保的条件下的。如果不是银行用自身信誉担保,理财业务不会发生这么多。因此,从监管部门的角度而言,银行既然承担了风险,就应相应计提拨备与资本,这就是所谓的“监管回表”。但这一办法并不能大规模推行,因为银行业的资本充足水平不允许。

我们仍以2016年6月全行业资本充足率数据为例。当时,全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数据为:

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理财业务如何影响流动性

如果把14万亿元的表外资产,全部纳入风险加权资产,假设风险权重为100%,那么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将变成9.43%、9.78%、11.56%,比原来的值分别下降1.26、1.32、1.55个百分点。个别理财业务规模较大的银行,可能降幅更大。除了资本问题外,银行还需要对回表资产计提拨备,影响当期利润。所以,全部回表是不现实的,最多就是在资本、利润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度、逐步回表。

所以,另一条路显得更为现实,那就是打破刚性兑付,让理财业务回归为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本质。这也是近期以来监管层的意图。但这一路径又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很多理财业务的发生是基于刚兑预期,投资者深信银行会刚性兑付(哪怕银行声明是非保本产品),才会来购买。如果真的强硬打破刚性兑付,有可能导致这些投资者离场,理财产品发行量出现断崖式下滑,这对那些依靠理财产品来融资的借款人而言,绝对是灾难,是实体经济所不能承受的。

因此,理财业务的监管已经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稳妥的办法,只能给一个整改期,这期间内新老划断,部分产品在资产自然到期后结束,部分产品则可回表(在银行资本、利润可承受范围内),另有部分新产品,则可一开始就向投资者强调风险自负原则。

而资产荒本是推行理财整改的良好机会。资产荒的背后,是实体融资部门的融资需求的下降,银行也不需要发行那么多理财产品去满足这些融资需求了。或者表现为,融资需求弱导致融资利率下降,低至理财产品收益率附近,银行理财业务无利可图,发行理财产品的动机也就弱了。这可以减轻监管层控制理财总量时的难度。所以,若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在资产荒背景下,理财业务增长会自然变缓,甚至收缩,并且不会因此导致流动性紧张。

遗憾的是,这所谓的干扰因素出现了。

2

因资产荒而杠杆投资

在资产荒背景下,银行为追逐盈利和规模,维护原有的客户基础和理财业务量,开始主动提升资产的风险水平,比如加大债券投资的杠杆水平(一般通过委外投资来实现),或加大期限错配(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于长期资产),以此来保持理财业务的“利差”,维持理财业务总量。换言之,银行理财业务——准确地讲,是资金池式的影子银行业务——通过主动承担更多流动性风险的方式来保持利差。

我们在《理财中报》上,已经看出了端倪。截止6月末,26.28万亿元的理财资金余额中,现金及存款为4.68万亿元(占17.81%),而2015年末是5.30万亿元(占比22.38%),余额和占比“双降”,可见,银行理财业务通过牺牲流动性,来追逐更高收益,对冲资产荒的影响。

其他一些指标则是针对全市场的,不仅仅是理财业务。比如,隔夜回购(下图为交易所GC001)成交量的快速攀升,显示出债券市场上短期融资力度在放大,这也反映了债券投资的杠杆水平在持续加大。

其他一些指标则是针对全市场的,不仅仅是理财业务。比如,隔夜回购(下图为交易所GC001)成交量的快速攀升,显示出债券市场上短期融资力度在放大,这也反映了债券投资的杠杆水平在持续加大。

我们再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数据,观测“债券托管量/(债券托管量-待回购量)”指标,也显示出2015年以来其杠杆率快速攀高,但在今年8月调控开始后,已明显回落。

我们再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数据,观测“债券托管量/(债券托管量-待回购量)”指标,也显示出2015年以来其杠杆率快速攀高,但在今年8月调控开始后,已明显回落。

还有其他一些信息,也能反映出杠杆水平。比如,2016年上半年新增理财产品几乎全部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而且,6月末的信用债余额中,80%以上为AA+以上评级,55.7%为AAA评级。这些高等级债券收益率并不高,而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仍有3.7%,若无杠杆,很难实现利差。

还有其他一些信息,也能反映出杠杆水平。比如,2016年上半年新增理财产品几乎全部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而且,6月末的信用债余额中,80%以上为AA+以上评级,55.7%为AAA评级。这些高等级债券收益率并不高,而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仍有3.7%,若无杠杆,很难实现利差。

3因监管干预而资金荒

毫无疑问,投资杠杆水平的提高,加大了债券市场的潜在流动性风险。监管层及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开始加以干预,其方法就是逐步提升短期融资成本,让杠杆交易变得无利可图。比如,8月,央行重启了14天、28天的逆回购,从而抬升了短期融资成本。

近期,临近岁末,流动性本身就有季节性紧张,央行却减少了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力度,短期拆借难度加大,成本提高。

近期,临近岁末,流动性本身就有季节性紧张,央行却减少了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力度,短期拆借难度加大,成本提高。

最终,我们看到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开始全面上行,“资金荒”上演,央行的干预可谓立竿见影。

最终,我们看到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开始全面上行,“资金荒”上演,央行的干预可谓立竿见影。

融资成本提高,使很多杠杆投资的收益空间快速收缩,甚至成本与收益倒挂。并且,部分期限错配的业务,资产未到期且已锁定收益率,而短期融资成本上升,有可能出现利率倒挂,从而使银行产生亏损。可惜,我们暂时没有详细的理财业务数据来评估这一影响。

融资成本提高,使很多杠杆投资的收益空间快速收缩,甚至成本与收益倒挂。并且,部分期限错配的业务,资产未到期且已锁定收益率,而短期融资成本上升,有可能出现利率倒挂,从而使银行产生亏损。可惜,我们暂时没有详细的理财业务数据来评估这一影响。

我们认为,明年央行货币政策已定调为稳中偏紧,融资成本有所上升已成定局。同时,监管层又主动压降杠杆投资、期限错配的行为,因此,理财业务对于银行而言,不但无利可图,还可能产生亏损,其增速放缓,已成定局。

银行业影响:

有助于估值提升

在打破刚性兑付、监管回表、总量控制、政策去杠杆等要求下,理财业务增速放缓已成定局。这对银行业盈利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可化解影子银行风险,有助于提升行业估值。

在打破刚性兑付、监管回表、总量控制、政策去杠杆等要求下,理财业务增速放缓已成定局。这对银行业盈利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可化解影子银行风险,有助于提升行业估值。

(1)理财业务在全行业盈利总额中占比很小,因此其收缩对行业盈利并无多大影响。但对于个别银行来说,影响较大,相当于在表内业务之外,新增了一块盈利,是增量贡献。过去一两年理财业务总量激增,对部分个股盈利有一定推动。未来,理财总量增速放缓,对盈利的贡献会下降。

(2)随着理财业务监管回表,会占用本身就较稀缺的资本、拨备(由利润决定)资源。这意味着全行表内外业务总量受到挤压,间接影响盈利。

(3)如果增长放缓,也意味着理财业务每年能够提供给实体的增量融资资源在收缩,对实体融资构成利空,有可能影响银行整体资产的资产质量。

因此,理财业务的收缩对银行盈利构成了全面的利空。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近年来,理财业务是最令人担忧的影子银行,是银行业的一大块风险不明的资产,其风险仍由银行承担,它的收缩,有助于减少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的不确定性,化解市场对行业风险的担忧。从这一角度而言,理财业务收缩又能降低风险溢价,支撑估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