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全国高考及多地中考陆续结束,毕业生卸下重负,将目光投向平常无暇顾及的领域。他们有的购买心仪的电子产品,有的趁机锻炼生活技能,有的准备开启一段向往已久的旅途,掀起了一波青春洋溢的消费热潮。有需求必然有市场。众多商家瞄准这些消费热点推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考后经济”迅速升温。
从数据来看,年轻人的消费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6月以来,“毕业旅行”相关搜索量环比提升3倍。同程旅行的数据显示,从6月9日夜间开始,全国热门城市的机票预订热度呈明显上涨趋势。其中,超过50%的订单为1名毕业生与1名家长的“1+1”组合。去哪儿网平台数据显示,6月以来,毕业旅行订单中的长线游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35%。
毕业生对“装备升级”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表现出对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和手环等数码产品的超强购买力。这些产品均属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补贴范围,叠加线上线下商家面向毕业生的优惠,进一步激发了毕业生的消费热情。同时,购物、聚餐、观影、美容等消费需求也集中释放。还有不少家长为孩子提供了“成长型消费”,比如考驾照、学游泳等,帮助孩子提升技能。
“考后经济”反映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一个重要窗口。
以最受毕业生青睐的毕业游为例,“减压”驱动的情绪消费成为热点。多名毕业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他们而言,这场旅行不只是对压力的短暂告别,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成长仪式”。订下远程车票或机票,是他们迈入人生新阶段的“青春宣言”。
当代青年的消费行为正呈现出鲜明的体验导向和情感价值特征,这对商家优化产品、提升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多地景区准备了丰厚的专属优惠大礼包,凭有效准考证即可享受免门票、交通优惠、特价体验等多重福利,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商家还需要结合青年的消费心理和特征,开展更多个性化、场景化、情感化的服务创新,精准捕捉年轻人对新奇感、仪式感和情感价值的需求。
“考后经济”的升温也折射出中国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近年来,我国服务消费市场热度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4%;今年一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0%,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实现两位数增长。这种热度在“考后经济”中表现为体验经济的崛起——毕业旅行、剧本杀、演唱会等社交型消费爆发;技能投资升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利用假期考驾照、学编程、健身,“自我增值”成为消费新动力;文化消费个性化——小众书店、独立影院、艺术展览、谷子店等文化消费场景受到追捧……
涵盖多个消费领域的“考后经济”明显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带动消费需求提升的表现——当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就会增强。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更丰富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反过来刺激了新的消费需求。
“考后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拉动消费的意义不言而喻。进一步激发“考后经济”的潜力,还需要更好捕捉需求、创造需求,强化优质供给,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能满足情绪价值的服务;倡导理性消费观,引导年轻人避免盲目跟风消费,根据自身需求合理规划;在消费环境上加强市场监管,以规范服务让人们放心舒心安心地吃、住、行、游、购、娱;建立长效机制,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引擎,进一步带动整体消费提质升级。
“考后经济”的蓬勃兴起,让我们看到了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国市场潜在的需求和活力。从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出发,“考后经济”不仅要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引擎,更要助力青年成长、满足其自我发展的多元需求。当消费与成长价值实现有机统一,“考后经济”将充分释放潜能,创造更持久的社会价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新动能。(记者 汪曼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