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获悉:近年来,内蒙古以财政数字化为引擎,聚焦惠民补贴发放“六个精准”(补贴对象准、项目准、时间准、金额准、效能准、信息反馈准)关键环节,构建起覆盖惠民补贴全链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体系,确保财政惠民补贴资金精准发放。2023年和2024年,全区通过惠民惠农“一卡通”系统年均发放财政补贴资金超过420亿元。2025年1-5月,全区通过惠民惠农“一卡通”系统发放财政补贴资金超过160亿元。
数据赋能确保补贴对象精准。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公安、民政、人社等多个主管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构建“人员状态+社保信息+特殊身份”动态核验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补贴对象实施动态画像;及时为符合条件的潜在补贴对象找政策、找项目,确保补贴应享尽享。同时,大力推广使用社保卡,尽快让每个补贴对象只用一张社保卡即可领取所有补贴。
清单管理确保补贴项目精准。近年来,内蒙古累计规范整合“小而散”补贴项目200多个,并梳理各补贴项目领域惠民政策,形成自治区惠民补贴项目“一张明白纸”;提炼“一张明白纸”中的约束性信息,将补贴发放规则和政策要求嵌入“一卡通”系统,通过信息化方式锁定核心要素,触发预警条件的自动中止补贴发放,努力让补贴精准发放成为规定动作。
智能服务确保补贴发放时间精准、金额准确。内蒙古依托“一卡通”平台构建补贴智能发放体系,为每项惠民补贴设定发放时间,农业补贴按播种收割周期发放,低保特困补贴每月10日前精准到账。同时,平台嵌入46项监督预警规则,自动比对补贴数据与计算模型,补贴发放更加快捷;将原有的5个补贴项目常态化提级发放制度优化为动态提级机制,在补贴不能及时发放到位等特殊情况下,及时将对应项目动态调整纳入补贴提级直达范围,以保障群众及时足额获得相应补贴,把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办快办好。
穿透式监管筑牢“防火墙”,确保补贴发放效能准。自治区财政厅先后制定出台管全面、管长远、管重点、管难点、管流程、管时限的相关政策制度36个,以穿透式监管筑牢“防火墙”,建成较为完善的惠民财政补贴资金管理制度体系;选取补贴资金量大、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体多的重点涉农补贴,讲清楚对应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多发优发、少发不发的具体情形,让补贴政策精准传达到基层;打造“制度+技术”双轮驱动的监管体系,建立“发放及时率、资金合规率、群众满意度”为主的三维考核指标,对每一个补贴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每一分钱都成为明白钱,努力提升补贴效能。
架起连心桥,确保信息反馈准。通过搭建互联网查询、内蒙古自治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网服务平台,通过将补贴信息接入“蒙速办”、内蒙古财政微信公众号,通过补贴对象阳光公示等便民服务,让群众知道自家事、监督身边事。截至目前,内蒙古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网日均访问量超3万人次,年均访问量突破2000万人次。该补贴资金网在事前政策告知、事中短信通知、事后跟踪服务三个阶段,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年均发放补贴到账短信3523万条,群众通过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即可轻松查看补贴政策、补贴发放明细。
“下一步,我们继续坚持以‘六个精准’为抓手,进一步保障惠民财政补贴精准发放到群众手中。”自治区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