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仲夏用水高峰,呼和浩特市以再生水利用率冲刺50%以上为突破口,在工业替代、校园应用、市政管网等领域形成节水闭环,用系统化实践破解北方缺水城市水资源困局。
6月25日至26日,呼和浩特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管理条例(草案)》,要求结合审议意见修改完善后提交二审,同步推进5项配套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地。在用水计量端,全市已实现年许可水量20万立方米以上地表取水、5万立方米以上地下取水的非农用户在线计量,9个大中型灌区渠首与井灌区全面推行“以电折水”智慧化管理。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锁定10.76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7%,再生水利用率突破50%以上的硬指标体系正转化为治理效能。
中国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作为工业节水标杆,其市政再生水替代黄河水项目自2024年4月投用后,日均减少黄河水取用6500吨,当前80%生产用水已替换为再生水,计划2025年下半年实现生产用水100%由再生水供应。
呼和浩特市正通过“市级+自治区级”双轨创建机制推动节水工作。市级层面通过分批公示名单、强化政策引导,形成规模化节水效应;自治区级则通过评选标杆企业,带动行业整体节水水平提升。
内蒙古财经大学作为呼和浩特地区首所使用再生水的高校,2019年建成再生水管网后,40.4万平方米绿地灌溉全部改用再生水,年节约水费130万元。2024年该校再生水使用量达11.4万吨,节省53万元。2025年启动的5、6号公寓楼再生水冲厕改造项目,完成后预计年节水费50.5万元,将成为全区首座实现再生水冲厕全覆盖的高校。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节水型高校19所,建成率达82%,并在3所高校建设节水长廊,形成“教育+实践”的节水生态。
呼和浩特春华水务集团投资1200万元扩建再生水取水点,新增40处后全市再生水取水点将达285处,年节水能力突破200万立方米,精准覆盖环卫清扫、道路喷洒等市政场景。通过打造“H+回”型再生水管网体系,该市正加速推进国家再生水利用试点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4年累计收集利用雨水超100万吨。截至6月,全市已完成老旧供水管网改造268公里,东河景观带100%使用再生水补给,主干道除尘用水全部实现中水化。
从工业企业的“水源替代”到高校园区的“绿色灌溉”,从立法层面的“刚性约束”到市政管网的“毛细血管”,呼和浩特以50%以上再生水利用率为支点,正书写从“水短缺”到“水高效”的转型答卷,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北方城市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