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我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青海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23条措施”)为指引,以“六大工程”筑牢发展根基、“六大行动”强化推进动能,从产业政策、服务机制、开放合作三方面协同发力,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吸引优质项目落地。
通过重点产业引领工程,打造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等五大特色产业集群;实施招大引强突破工程,精准引进强链补链延链重大项目;依托重大项目促进工程,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借助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工程,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开展技术创新提升工程,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为招商引资提供坚实支撑。
开展工作体系完善行动,压实各级招商责任,以省级统筹、市州主责、部门主业为切口,完善组织领导,整合各方力量,健全省市县贯通、各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厘清招商主管部门、产业主管部门、支撑保障部门共性及个性责任,压实各级招商责任,为各部门落实招商引资工作任务提供操作指南。推进重点项目促进行动,定向对接龙头企业;实施平台载体提升行动,优化展会和园区功能;创新招商方式行动,探索资源招商、资本招商等多元模式;开展招商能力强基行动,充实项目储备;推进营商环境优化行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推动招商工作提质增效。
深入贯彻23条措施中聚焦优势产业延链招商,传统产业升链招商,新兴产业建链招商的要求,依托本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4.6%、40%“天然冷源”的能耗优势,深耕绿色算力赛道。发布5项绿色算力地方标准,出台专项建设方案,明确“1+2+N”绿色算力基地布局,建成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重大设施。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连续两年在北京召开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与发电量占比双主体,推进全球首个柴达木绿色微电网算力中心示范项目,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绿色算电协同试点省份,以政策与项目双轮驱动,释放绿色产业发展红利。
严格落实23条措施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工作要求,推出“税路通·江源行”多语种税收服务品牌,为中外资企业提供精准税费辅导;建立重点项目专班跟进机制,集中解决5亿元以上项目用地、用能审批难题;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加快储能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进度,形成“招引—落地—投产”全链条服务体系。
同时,借助青洽会主宾国机制,搭建国际技术合作平台,推动本地产业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落实23条措施中充分依托“青洽会”等平台,发挥行业协会等的桥梁纽带作用,拓宽招商渠道的举措。充分发挥冷凉气候、绿电资源优势,推动产业从“输电力”向“输算力”升级,形成资源政策化、展会数字化、服务国际化的“青海模式”,以开放姿态提升招商引资的全球竞争力。(张弘靓)